想到這個問題,是源自於對工作的反思。
一直以來,我始終認為擁有熱愛的工作,生活便能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以及讓人感到有趣。
但這其中,其實有很多的盲點與誤區。
像是:沒有任何一個工作是100%有趣,或全部都是你喜歡的;且再怎麼熱愛,一定多多少少也參雜了沒那麼有趣的成分。
而進一步自問,我對有趣的定義是什麼呢?
覺得好玩、感到興奮、有新鮮感、有挑戰性但能被克服……;對我來說,「新奇」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關鍵,就像是不同觀點的拓展,或是嘗試不同的體驗。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忘我」甚至「忘他人」的狀態。
就像孩子在玩樂時,是非常投入與專注的。不論是與娃娃對話,或是拿著玩具左手與右手開戰,總能不顧旁人地沉浸在「玩」的當下。
/
捫心自問後,當一項技術或原本覺得好玩的事,變成了工作而非休閒娛樂時,有了生活的壓力,抑或是有一些突破不了的瓶頸,有時候還真沒那麼好玩。
但我也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課題。也許我很多時候缺乏的是,一雙能夠從平凡中挖掘樂趣、或發現美的眼睛。
太過緊繃、太過認真、太過嚴肅,缺少彈性時就容易束縛了想像力;而學習接納自己目前的狀態後—「我可能也會有疲乏時、也有無聊時」,反而是一種解脫。
也許不用執著於好玩不好玩,只求自己在每個行動的當下,盡量地享受及專注在觀察的狀態。
頌缽的每一聲敲擊,也許看起來雷同,但其中卻是富有變化。在身體上共振遊走時,哪些聲音延續地比較長、哪些聲音比較悶、聲音的質地與高低頻震盪的快慢,都是不太一樣的。
甚至,我的狀態,對方的狀態,每一次也都不盡相同。
/
我得承認,很多時候其實仍會困惑,或是執著於,頌缽這件事究竟能不能帶給他人更多實質的幫助,不僅僅只是單純用「放鬆」帶過(註)。我也不喜歡強調那些我肉眼無法見或無法感知、太過空靈與玄妙的效果。
(但也想說明一下,我並非完全不信或否認某些能量上可能會有的效果噢,我相信有些看不見的事物並不代表不存在,但若作為自己的實際經驗說法,我更喜歡保有一點探索或討論的空間。)
也許,想要提供更多「實質的幫助」的求好心切,某種程度,也是功利化的慣性吧(以及代表我還有很多進修、探索的空間)。想要追求快速有改變,疼痛馬上減輕、症況快速改善、心情立即變好等等。
而這樣的狀態,有時候好像也是對自己、以及對對方,沒有足夠的耐心,以及把某些「好起來」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
也許他人,能提供的始終是一個「引子」,而非「終極解方」。
而且,所謂實質的幫助是什麼呢?也是我值得去思考及定義的。
\
啊,好像有點離題。
總結來說,持續挖掘頌缽這個充滿未知的領域,真的是一個讓我更了解自己、以及突破心魔的過程啊。
註:其實有愈來愈多關於聲音、頻率以及頌缽的相關研究,有說明頌缽的輔助療效,像是「助眠、減輕焦慮、減少疼痛……」等等,但嚴重的健康問題,還是必須尋求專業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