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些「勇氣」的意思是跟「成功」相反的 - 生活隨筆


近日完結的奧運會牽起很多感嘆的回憶!


早年參加「公司」舉辦的「運動會」,得以看見不同文化背景,就有不同的人生觀念和理解,我在香港土生土長,殖民地教育長大,年紀愈大,回頭再看那時代的教育及社會文化氛圍,我是慶幸在這樣的土壤成長。


同事中有在內地出生,長大後跟家人來港定居,他們的小學教育、思想都跟我們迥異,就參加「運動」一事上就有南轅北轍的思緒,田徑 1500 公尺跑步比賽前我跟眾人開玩笑:「不要跟我搶最後一名。」


這同事對這種態度並不理解:「比賽不是要爭冠的嗎,明知道會跑最後一名,為何你還有勇氣參加,這麼醜的事我才不要。」


這可以窺見「勇氣」的另一種詮釋:「打必輸的仗」,「參加必敗的比賽」,這與「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的氣質遙遙呼應。


戲劇頗能詮釋這種況味,在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裡,少林隊裡的師兄師弟們長年落魄於現實的紅塵,要面對有財有勢的魔鬼隊,誰有膽氣?能夠拼湊足夠球員出賽已是難能可貴,當這些失魂落魄的個體一個一個出現練球時,他們沒想過贏,一心想著的是盡力去面對一場必輸的比賽,這便是「勇氣」。最重要的是:「少了我一個,就會更少人了!」只要多那麼樣的「一個人」,都足以振奮人心,此人比超級冠軍還要偉大。


好萊塢電影「亞瑟王」亦有類似的情景,兩個人如何面對千軍萬馬?但昔日的圓桌武士一個又一個的出現,一個又一個的加入,心裡知道這是最後的一戰,是一場將會戰死沙場的爭戰,有些時候為了友情,為了榮譽,良心無法逃避,只有視死如歸,這便是「打必輸的仗」的勇氣。


我從小就看到的,故鄉也有奧運選手,有金髮的英國人,黝黑的印度人,黃皮膚的廣東人,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文明而又狹窄的空間,和睦共處,生活上息息相關,彼此享受著一種互相包溶的文明文化,共同參與必輸的運動會,我們老早被教育成言行一至的公民:「只問參與,不問勝敗。」輸了會很醜的嗎?我從來都沒有這種感覺,只有真誠的享受比賽,我可以驕傲地孤芳自賞,是有文化有教養的紳士之風,深明何為「體育精神」!



如果參加運動比賽卻不知道比賽的真義是甚麼,這些人也真的可悲,最可悲的是「他」自己並不曉得。這些人只會視自己比別人強這事上最重要,不知道世上還有很多「品格」,例如榮譽、友情,勇氣......都比自己生命重要,這裡頭當然包含了沈重的代價,很多時候還要面對一些自己極不願意的處境,例如耶穌上十字架,為女人擋子彈的男人,為兒女挺身而出的父母........這些事是要硬著頭皮去苦待自己的。


說真的,有時我會以為自己是英國人。


(我熱愛言論自由的國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