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惡魔不是天生的》,那麼是誰滋養了惡魔?

《惡魔不是天生的》由英國倫敦南岸大學犯罪心理學資深講師Dr. Julia Shaw撰寫,我手上這本是二零一九年的初版。

封面

封面

此書從撕去邪惡標籤作為切入點,用不一樣的角度探討罪惡的本質,剖析人性本無善惡之分——

「許多讓我們做出傷害行為的理念基礎。也引領我們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去除了先入為主的刻板概念,再來談論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大量餵養了失實資訊,不作懶惰的二元分類,認真思考犯罪行為背後潛藏的社會議題。

這連串的說法好像非常抽象,可是在書中舉例的罪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全書分為八個章節,分別關於虐待慾、殺戮慾、畸形秀、科技、性怪癖、戀童癖、奴性以及恐怖主義。了解這些被標籤為邪惡的慾望和背後的心理機制,點出看似匪夷所思的惡行,事實上極為人性化。甚至乎,在缺乏自我覺察和反思的情況下,我們都成為了別人生命中的壞蛋。

由於書中探討的內容甚多,因此我只抽取關於科技的章節來闡述,這個議題正好最貼近我們的生活——只要拿起手機、打開電腦,就能以最低成本滋養「惡魔」。

儘管這本書描述的科技被時空所局限,但是許多的例子仍然像是預言般論述了科技衍生的罪案。書中提及網絡犯罪學(Cyber Criminology)尚不被主流犯罪學正視,皆因虛擬犯罪似乎有新瓶裝舊酒的嫌疑,而且網絡空間去疆域化的特性,很大程度上威脅了傳統理論重視犯人與受害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匯合。

然而,無論是駭客、竄改網站、機器人(bot)對嗆等,均是網絡的存在孕育出來的新型危險罪犯。還不得不提及盜賣帳號、虛擬貨幣詐騙、集團式電話行騙、人工智能合成影像和聲音、性暴力影片產業鏈等,這些極度倚賴網絡聯繫的犯罪活動頻生。

2019年出版的書籍已經關注的問題,五年後的今天可見網絡犯罪活動加倍猖獗,卻因跨境問題及地區法規落後,受害者更難去循正規途徑討回公道,亦難以抓捕匿名的罪犯。當犯罪成本低,只需按鍵便能有數十萬個潛在目標任君挑選,並且無人可以在網絡世界作主,何不踩界獲利?

記得曾經看過美國社會實驗的影片,從小到大都居住在城市的人只能看見加工後的肉品,以致他們認為吃雞塊並非殺死了雞、吃豬扒與可愛懶惰的小豬無關。或許華人無法理解美國人的無知,畢竟我們的菜市場都是一片猩紅血色,大方地展示動物屍骸。但簡單解釋就是由於加工肉品去形體化,人們看不出這塊肉與那隻活生生的動物之間的關聯,懵然不知在肉品成為肉品之前,有人為了他們執起屠刀殺死了動物、切割屍體成屍塊,再包裝乾淨地送到超級市場銷售。

同樣道理,因為網絡上能夠有一定程度的疏離感,加上網絡也有去形體化的特性,人們在線上變成了簡單的頭像與文字,以致犯人在線上犯罪時,基於抽離狀態下更難喚起良知與罪咎感。將交流對象去人性化、剝離情感,只要不把人視為人看待,便能自在地做出糟糕的事情,使到網路罪案宛如雨後筍怒長。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使用X、Threads、匿名論壇等以文字為主的社交平台吧?在使用時總會遇上一些視覺匿名的用家有恃無恐地發表酸言,這種人的帳號一般都是沒有頭像、沒甚麼個人內容。可是他們帶來的網絡攻擊、冒犯言語、人格毀損等負面影響無影隨形地干擾着受害者的日常,更有可能造成心理健康、自殺等問題。這意味着在網絡上,犯罪成本低,受害者的創傷卻來得更大,甚且是無法追究及遏止遭受傷害。

網絡酸言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是聯群結隊的。只要有一個匿名者留下了惡言,便容易招來更多的匿名者對惡言表達同意的看法,而在他們的角度,這並非邪惡,反而是「實話實說」。人類傾向附和周遭人的行動,行為、情緒和態度均會彼此傳染,這種毫不陌生的現象稱之為社會傳染(Social Contagion)。無論是誰、擁有何種性情,當個體處於不好的狀態下,在看見已有人表達尖酸刻薄的想法時,更易附和負面評論宣洩。

「⋯⋯負面文本透露出其他人也有類似反應的證據,使得他們更能接受自己也跟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除此之外,「負面情緒進一步強化了他們閲讀這篇文章時察覺到的負面態度,並消除了自我抑制,讓參與者更有可能發洩出不滿情緒。」

說到此處,我想以新興的Threads為例,這個平台剛好很能體現上述書中提及的問題。演算法雖然打破了同溫層,卻同時使各類議題之間的矛盾加劇分歧,製造連串的無效溝通。正因為網絡上的去形體化、去人性化,我們下意識忽略了每個個體都有不同面向,為對議題發表見解的不同人士分類、貼標籤,運用二分法辨別敵我,讓大腦懶惰起來,允許自己任意攻擊網絡上的任何用戶。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溫層過分鞏固的人,不曉得看待事情能有多個面向,來到Threads就極容易被推上風口浪尖。

Threads上的爭議可見例子有:性別對立、種族及地域文化衝突(至少我看見蠻多港台矛盾)、政見拉鋸、信仰主張、社教化規條等,而且一旦回覆了其中某個串,演算法就會推送更多相關串文,看得越多、人群之間撕裂得越來越劇烈。

要記得,網絡上沒有人能公允地作主,因而無人能解開各人在網絡上經歷不快的心結,仇恨、偏見與歧視就接踵而來了。

科技得來方便,人們卻不曾深究。據我觀察所得,即使是從小接觸3C產品的資訊世代,也無法完全掌握網絡平台上的運作原理。例如Threads剛面世時,有人會抱怨被推送那些沒追蹤的帳號串文;甚至遭受口誅筆伐時,那些隨心所地胡說八道的用戶才明白到這裏並非私密的個人網誌。

Threads的設計上,每個用戶都似是在經營着自己的IG名字(個人品牌),稍有錯誤或偏差的認知,令到不少用戶在摸索前期罕見地引發了個人的「公關災難」。有了前車之鑒,Threads上多了許多不使用頭像的新開帳號,這些帳號為了避免在這個平台上的發言會波及現實中的自己,通常都是更為隱秘的匿名狀態,卻令到平台的輿論風氣更不友善了。

那麼回歸主題,是誰滋養了惡魔?

背後操縱意識形態的科技龍頭、為了讓人沉浸其中的平台設計者、依附潮流胡亂操作的使用者、隱藏真身遊走平台的匿名者⋯⋯ 任何人都可能滋養、乃至成為網絡上惱人的謾罵者,包括你我。

「科技正展現出新的賦權與剝削、教化與羞辱的方式。」

當然,書中內容甚為豐富,亦不限於科技這個議題,恕我只能涉獵皮毛,無法簡單概括出精要的結論。若我尚未被生活拖垮,或許會再撰寫另一篇關於這本書的其他章節。

然而在閲讀的過程中,我亦不禁反思這些年來沉浸在網絡裏頭,有沒有那麼一刻,我成為了惡魔呢?我想無可避地,確實有的。網絡是有記憶的,發佈過的任何東西均被紀錄着,代表了個體為人的一部份。除了爭辯和謾罵,學習無視不喜歡的輿論,拒絕給予反應使演算法推送更多仇恨蛀蝕心智,重新找回在網絡體驗中的人性,才能讓心中的良知茁壯起來。

這是每個人身處網絡世代中需要修煉的心性,又或許網絡只是人生課題的放大鏡。

書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惡魔不是天生的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