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獨立思考與合作思考

    原本是牽手互助團的團員提出的一個要我跟他們座談的主題:「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於是我拿出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出版,楊茂秀老師的兩本著作:《討論手冊》《討論文化》來備課,同時運用繪本作為材料來帶領這種引發思考的討論。

    這篇文章就是試圖整理那次座談的內容。

    楊老師在《討論手冊》中一開頭就提出了什麼是「獨立思考」。他說:

    「獨立」常常被誤解成「獨自」,好像獨立思考就等於獨自思考,不受任何人的影響,要做獨立思考就是要排除一切影響的思考。

    楊老師認為這是一個很不幸的誤解,因為

    「我們的思想,受到人的影響,受文化的滋養,受過去人類經驗的左右,我們的思想,受個體、家庭、社區、更大的族類等等願望的主導。」
    「思考需要獨立,但不是孤立。獨立的意思是思考的個體,思考的主體,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意志,不受到抹滅,不被淡化或輕視。」

    如果獨立思考並不是「孤立」,也不是一個人獨自在那邊想,那麼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要如何進行思考呢?這就是老師說的「合作思考」:

    「... 把自己的經驗、知識、欲求、願望等一切的一切,作為自己思考的種子與營養,來跟別人合作,來跟別的思考的主體相互激盪,或欣賞,或批判,或感嘆,或同意,或不同意。」


    老師認為,人類歷史以來成長的成果往往是合作思考的結果。仔細想想,確實是如此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寫論文的時候,必須不斷註解自己的想法從何而來啊。

    「討論」也是「合作思考」的一種形式。而幸佳慧老師在《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當中強調的,就是運用繪本為材料,跟孩子一起進行「合作思考」,包括共讀的兩個人,以及跟繪本創作者,共同合作,交換彼此之間的經驗或想法,以擴展彼此對世界的認識,反思自己對事物的觀點與看法。

    楊茂秀老師在《討論手冊》中強調,一個良好的討論(也就是合作)是有條件的。要有良好的討論,「...最基本的就是善意及同情的瞭解。參加討論的人,彼此相信對方有合作的意願,共同遵守一些遊戲規則。」而這裡所謂「同情的瞭解」,是指聽話的人必須能夠「設身處地盡可能去揣測說話的人說出來的意思」。

    看到後面這一句,讓我想到自己在在溝通時候很常遇到的障礙:我們很常用「自己認為對方在說什麼」在聽對方所說的話,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對方實際上要說什麼」。這很常見,也不是誰的問題,而是楊老師在書中所說的,語言很複雜,在加上每個人使用語言的方式各自不同,每個人對同一個字或詞的理解或解釋不一樣,就很有可能造成各種的誤解。即使是彼此之間有意願,有信任的人,都可能造成各種誤解,那麼更不要說沒有信任基礎的人們之間了。


    這就讓我想到許多在社群網站上的各種「對話」或「討論」,尤其是在不認識的網友們之間,其實根本是老師所說的「辦論」,而非「討論」。雖然有人說「真相愈辯愈明」,但一般辯論是要論輸贏的,為了求勝,甚至連真相都可以扭曲的。而討論,如同上述所說,是一種「合作思考」,是在交換彼此之間的經驗與思想,個人的經驗與意志是不被抹滅或淡化,不是誰的觀點要取代誰的,誰的經驗想法不對,或不重要,而要被消滅。因此討論的目的是為了讓參與討論的各方對於所討論的事物獲得更深更廣的理解,而不是勝負。


    「良好討論的第二個要件是:參與討論的人,對於自己所要討論的主題,確實是有的興趣,或是本身的經驗或是本身經驗牽涉到的東西。」

    這一點確實也很關鍵。我很常被家長問到,如何跟孩子討論某某主題。我會回問對方,「你確定小孩有想要討論這個嗎?」如果小孩沒有興趣想要討論,那就不能怪小孩不想加入啊。那要如何讓小孩有興趣加入討論呢?幸佳慧老師很常用「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來讓小孩進入討論,這時候小孩通常就會提出一大堆生活經驗來跟你分享了。在這個時候,當每個人的經驗與想法都不被抹滅,都可以安心地提出,參與討論的人就可以借助別人的經驗跟想法來進行反省,達到對於所討論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瞭解這個目的。


    良好討論的要件三,則是參與討論者必須有開闊的心胸。楊茂秀老師認為,在討論時是否心平氣和或者有很多情緒起伏激動跟心胸是否開闊是沒有關聯的。心胸是否開闊的重點在於,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是否容許修正改變。這也是上面所說的,要有能力自我反省,甚至可以合作反省。

    然而有一種人,

    「... 風度翩翩,口才好,社交手段、溝通的技巧,樣樣精通,可以用來無往不利的保護著他的價值、利益、想法,毫不改變。這種人,你跟他討論,只能拒絕他的洗腦,我稱這種人為溫柔的暴君。」


    那要如何培養開放的心胸呢?楊茂秀老師居然說,「這是一個靈修的問題,是一個教養的問題」!我看到這裡笑了出來~ 覺得老師也太誠實可愛了~

    為什麼會是靈修或教養的問題呢?這一題我們留到以後再說好了。丹席格在《喜悅的腦》這本書裡面有提到 Mindful Learning 這個概念,應該可以回應到楊茂秀老師的這個說法。改天有時間我再來寫這個主題。

    好的,那麼接下來就要進入「如何進行討論」這個重點了。在《討論手冊》這本小書中,老師有一些好用的建議,像是說權與聽權的分配要得當,每個參與討論的人都有權利聆聽,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跟意見。所以需要主持討論的人注意不要讓某些人取得過多的說權。

    另外,在討論的過程中,評價是避免不了的,無論是贊成或不同意,畢竟「合作思考」就是要「把自己的經驗、知識、欲求、願望等一切的一切,作為自己思考的種子與營養,來跟別人合作,來跟別的思考的主體相互激盪,或欣賞,或批判,或感嘆,或同意,或不同意。」而無論是贊成或不同意,重要的是要把贊成或不同意的理由表達出來,才有辦法進行更多的交流,進而共同尋找思想的進路,進一步發展出更多的可能性。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在討論的過程中,當有人提出不同意或評論時,原本的說話者立刻進入了拒絕性的防衛,也就是回到上面那個心胸夠不夠開闊的問題了。

    「在討論的過程中,各種意見,各種問題不斷的湧現。但是很多問題,很多意見都不是一次討論可能解決的,而且許多問題雖然簡單,但是要求的答案往往是複雜而多樣的。」因此參與討論者必須真誠地去理解彼此之間的差異,也必須願意修正自己的意志或價值觀,否則思考的進路就直接被阻斷了,討論也很難繼續下去了。

    至於「如何主持討論」,也就是如何運用繪本跟孩子進行合作思考,這一個主題就讓我留到下一次再書寫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