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互相依賴與支持而活下去的吧

人是互相依賴與支持而活下去的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聽別人說心裡話也挺麻煩的吧,畢竟光自己的事就已經忙不過來了,誰願意聽別人訴說苦惱呢』

「但是阿,人正是彼此瓜葛、互相添麻煩,才能活下去吧!」


出自日劇<家族的形式>



心得:以前我不喜歡麻煩別人,怕造成別人困擾。總是一個人度過所有困難。

小學被老師言行羞辱只能流淚後趕快擦乾、小學騎腳踏車被機車追撞身體受傷、國中遇到霸凌只能咬牙撐過、高中上學找不到意義逃學數天、大學失戀難過後只會打電玩睡覺卻不知道如何陪伴情緒、當兵時什麼都不懂及天天被長官辱罵到想逃兵、進入社會工作感受不到自己工作意義時一個人去走路一整天。我很少跟父母或同學說過心裡的苦。

也許是從小被教導「不要去造成別人困擾」的觀念,天真以為苦本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撐過去,不知道可以求援,也不知道適合跟誰求援。

直到我這幾年在練習「敘事增能陪伴」,因為敘事陪伴不是要讓陪伴者變成心情垃圾桶只能裝垃圾,而是成為「尋寶員」,一起尋找低谷裡的寶藏。

我有個深深的體會是,陪伴其實可以是雙向的,當我陪伴人聆聽時,我也感受到被對方及故事陪伴著而感動。即使如此,過去有些親友會覺得我的陪伴是「單向被我照顧和幫助」,所以會麻煩到我,造成我困擾。其實我一來不把這陪伴當是「單向的」,二來也相信如果我哪天陷入低潮需要被支持,對方也會願意盡力支持我的。所以雙向不只發生在當下的陪伴,也發生在未來的陪伴。

我其實也能理解那種不想麻煩別人的心情,畢竟我們從小大概很少體驗到「陪伴可以是雙向的」,甚至於「即使有段時間只能單向依賴著對方,這樣的我也是可以的」。但是,其實有的,是可能發生的,只要我們願意相信,也願意去發現,去創造。然而這種關係,很難期待會「自然發生」在親子關係、伴侶關係、師生關係,而是要自己尋找或創造願意這樣做的人。

敘事的重要會員便是在說著「人生命中會有幾個滋養關係,這些關係中的雙方其實都是相互影響的。意思是他們對待我的方式是滋養的,另一方面我在這關係中對他們也是帶來滋養的。」只是如果沒有深入探索與整理,常常會看不到我對重要他人的滋養與影響是什麼。

「人正是彼此瓜葛、互相添麻煩,才能活下去吧」

劇中這句話讓我呼吸變深了,也想到我喜歡的是互相依賴,互相合作的關係,現在你需要我的理解與聆聽,未來我可能會需要你幫忙我做事情,關係就是一輩子的啊。一個人撐一輩子,對我而言太辛苦了,我喜歡一群人互相撐著彼此,用著各自喜歡的方式。

浮上心頭的靈魂問句是:

「說到願意支持我、撐著我的人,會想到誰?」

「我會願意支持、撐著他的人有哪些?」

「我會用什麼方式跟上述這些人保持連結?」

如果有想到一些人,記得常常保持連結並表達珍惜或感謝。如果沒想到,那也沒關係的,從今天開始尋找及創造也很好的!

我自己也開始練習依賴「願意」被我依賴或求援的人,以及我也「願意」接納這樣的我,這兩個願意非常關鍵,讓我依賴而不羞愧自責。我開始依賴家人洗衣服,依賴孩子洗餐具,依賴夥伴分擔工作瑣事,依賴朋友煮菜給我吃等等等。我知道我可以依賴他們撐著我完成某些事,未來的我也願意撐著他們度過人生關卡。這樣的依賴是滋養的!

喜歡一群人互相撐的,接納彼此用喜歡的方式互相支持的,一起走這趟人生旅程吧~







近期活動:https://vocus.cc/article/66bac40efd89780001f9ffae
關於我的詳細介紹:https://forms.gle/zF4EtiC5qpb5h7aP7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6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開心或焦慮的情緒,不能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還不夠好、我是個好人,兩者都可以真實存在」 在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最後,樂樂把僵在焦慮風暴中的焦焦拉出大腦主控台風暴圈,把「我不夠好」的信念之花拔下來,插上「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之花(信念之花是每顆記憶球得出的內在信念聲音束所集結成的重要自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開心或焦慮的情緒,不能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還不夠好、我是個好人,兩者都可以真實存在」 在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最後,樂樂把僵在焦慮風暴中的焦焦拉出大腦主控台風暴圈,把「我不夠好」的信念之花拔下來,插上「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之花(信念之花是每顆記憶球得出的內在信念聲音束所集結成的重要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