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閱讀時間 ‧ 約 32 分鐘

《奧古斯都》(Augustus)

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22 - 1994)出生及成長於美國德州。威廉斯雖然在寫作和演戲方面頗有才華,卻只在當地的初級學院(兩年制大學)讀了一年即被退學。隨後威廉斯被迫參戰,隸屬空軍,在軍中完成了第一部小說的草稿。威廉斯退役後找到一間小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一本小說,並且進入丹佛大學就讀,獲得學士及碩士學位。從 1954 年起,威廉斯開始在丹佛大學任教,直到 1985 年退休。在這段期間,威廉斯同時也是位活躍的講師和作者,出版了兩部詩集和多部小說,著名的小說有:《屠夫渡口》(Butcher’s Crossing,1960)、《史托納》(Stoner,1965)及《奥古斯都》(Augustus,1972),其中《奥古斯都》於 1973 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
《奧古斯都》(Augustus,2018)

《奧古斯都》(Augustus,2018)

有幸在二手書店遇見《奧古斯都》這本書,我的目光最先被它簡潔的封面設計所吸引,卻在拿起它時因為書本的厚度而猶豫(事實上只有 500 多頁,但因為紙質較厚實際拿起來非常扎實)。隨手一翻,特殊的書信體裁形式也讓我感到退卻,上一篇敘述還在西元前 44 年,下一篇可能就跳轉到西元前 13 年,時空來回跳躍,讓我不禁擔心會造成閱讀體驗上的割裂感。雖然有許多客觀理由催促著我放下這本書,但是最終還是決定遵循自己的直覺,將這本書帶走。讀完這本書後,回過頭看,這確實是一個再正確不過的選擇。

《奧古斯都》可以說是筆者讀過的歷史文學作品中,數一數二喜歡的一本書。整本書聚焦在描寫羅馬開國皇帝屋大維的身世,「奧古斯都」則是他在 36 歲時獲得的頭銜,有神聖、至尊的意思。原先憂心的內文書信跨越時空來回跳躍的呈現形式,經過作者巧妙地編排,閱讀體驗出乎意料地順暢;而頻頻在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視角轉換,最後卻是筆者最喜歡這本書的部分 — 藉由不同時空背景的人物,穿插事件當下和事過境遷的回顧視角,重新活化了一代羅馬皇帝鮮明立體的人格特質,看著屋大維在各個決策中所展現的格局與人性,是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

在這個專欄滿一年後的第一篇筆記,推薦《奧古斯都》這部巨作給讀者們。

故事脈絡

蓋烏斯.屋大維.圖里努斯(Gaius Octavius Thurinus)是開創羅馬帝國百年盛世的第一位皇帝,他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Iulius Caesar,史稱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的軍事統帥和政治家)的甥孫和養子,為凱薩正式指定的繼承人。

故事起始於凱薩在西元前 44 年遇刺身亡,當時屋大維年僅 19 歲。他的摯友梅塞納斯(Maecenas)在西元前 13 年,回顧了第一次看到屋大維的印象:

我從來無法預見他有今日的光景。我覺得他是一個和藹親切的小伙子,僅此而已;他的臉精巧得難以承受命運的打擊、他的態度怯懦得不足以完成使命、他的聲音柔和得無法講出一個領袖必須講的無情話。我覺得他可能成為一個悠閒的學者,或是一個文人,我認為他連當一個元老院的元老都沒有精力,雖然他的身分和財富讓他有足夠資格。

儘管屋大維健康狀況一直很不好,他以意志和覺悟一肩扛起繼承凱薩遺志的宿命。他與安東尼和雷必達組織了後三頭同盟,打敗了刺殺凱撒的元老院共和派貴族,為凱薩復仇;接著,屋大維逐一收復安東尼與雷必達的勢力,結束了持續一個世紀的內戰,為羅馬帝國帶來一段很長時期的秩序與和平。而後,屋大維持續在異地征戰擴張羅馬帝國的領土,都是為了保衛位於義大利、被他視為女兒的羅馬的疆域。

度過了這段全盛時期,晚年的屋大維開始面臨國內各派勢力的威脅。為了羅馬,也為了女兒茱莉亞,同時身為人父和君王的雙重身分,引發許多的衝突矛盾,讓屋大維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不斷拉扯。最後的安排,雖然無法盡如他意,或許已是妥協現實之後,能夠做出的最好選擇。在故事尾聲,屋大維不再對抗命運,孤獨平靜地航向死亡。

這部小說中部分史實上的訛誤,是我故意安排的。我變更了幾個歷史事件的順序;當遇上歷史的空白或模稜兩可,我便自行增補;我創造了幾個歷史上沒有記載的人物。⋯⋯然而如果這部小說有任何的真實性,那便是文學的真實性而不是歷史的真實性。

屋大維

這本書分成三大章,前兩大章多是與屋大維交往過的人的書信來往,從第三者的旁觀描述,塑形出屋大維各種面向的立體人格。他是一位凛然的君王,他的智慧與勇氣令多數人敬佩;除此之外,他也有謙虛可親的一面,為了國家人民的豐和而奮鬥,也會在聚會中和朋友一同吟詩作對。也有許多歷史學者親身參與他的生活,和訪談他周遭的朋友,想為他撰寫傳記,留下永垂不朽記錄。

然而,在第三大章的部分,作者巧妙地將敘述視角交還給晚年的屋大維,讓他為自己的人生進行回顧和反思。

親愛的尼科拉烏斯,請恕我直言,現在所有這些著作,在我看來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謊言。⋯⋯我相信你了解我的意思。這些著作之中沒有不合乎事實的,記錄下來的事實也少有錯誤;但是它們都是謊言。
在我閱讀這些著作和寫下我的事蹟時,我似乎是在閱讀和書寫一個擁有我的名字而我卻幾乎不認識的人。現在即使我極目而視,也幾乎看不見他;而當我瞥見他,他卻會逃避我銳利的目光,彷彿不斷退入迷霧裡。即使他有看見我,我懷疑他會否認得他自己變成的模樣。人因年歲而變得滑稽可笑,他會認得我這幅諷刺畫嗎?我不相信他會。

而後,屋大維談到他的天命,以及因此失去的友誼。

如果一個人的天命是要改變世界,他必須要先改變自己⋯⋯他必須要在內心找到,或創造某堅強而私密的部分⋯⋯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選擇了我的人生;我選了把自己封閉在那個半成形的天命之夢,無人能分享,因此放棄了很多機會去獲得具有人性的友誼,那是一種平凡得不用說出口,也很少被珍惜的友誼。

他的一生扮演過太多角色,戴上過太多可憐又可憫的面具,到了晚年,已經幾乎不再是自己。當他為了羅馬犧牲一切時,女兒茱莉亞問了他一個問題,他的回答訴盡了他堅強背後的孤獨。

「父親,」我問,「這值得嗎?你的權力、你拯救的羅馬、你建立的羅馬?這值得你所做的一切嗎?」

我父親看著我很久,然後別過頭去。「我必須相信那是值得的,」他說,「我們都必須相信。」

茱莉亞

屋大維的子女之中,兒子都是為了繼承而領養,但是最終都不幸在戰爭之中早逝。只有茱莉亞是他唯一親生的女兒,和同樣被視為女兒的羅馬,是屋大維傾畢生之力想要保護的兩個對象。然而,儘管他是真心愛著女兒茱莉亞,卻為了顧全穩定羅馬的大局,不斷犧牲了茱莉亞的幸福。

在書中的第二大章,以多篇茱莉亞的自述回顧,拼湊起她成長的過程和經歷的故事。

羅馬人討厭任何沒有實質目標的學問,像是文學和哲學。茱莉亞出生前一百年,元老院甚至想頒佈法令將所有文學和哲學教師驅離羅馬。茱莉亞身為羅馬的女性,儘管天資聰穎,小時候的學習也多被限制在這些被定義為沒有實質目標的科目上,和專屬女性的家務訓練,男生則可以投入時間在像是修辭學和演說的練習。

那個時候,我似乎很快樂,或許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了;不過,還不到三年,快樂的時光便結束了,我必須要成為一個女人。那是從我剛認識的世界被放逐。

在 14 歲那年,茱莉亞就為了國家利益被父親許配給一個根本不熟識也不愛的人。因為茱莉亞是唯一的親生女兒,而屋大維的位置只能由男生繼承,透過和茱莉亞婚姻的關係,來讓屋大維為欣賞的男人建立繼承的名份。

詩人說青春是一整天的熱血沸騰、一小時的愛、一刻的激情;年齡漸長後是智慧的冷水澡,讓熱血冷卻。他們都錯了。我一生中很晚才懂得愛,卻不能再掌握。青春是無知,激情又是虛無飄渺。

茱莉亞意識到她對自己身體有自主權時,已經結了兩次婚,生了三個孩子。她發現她可以享受樂趣,而這成為了超越她名字和父親的力量,她做她自己 — 她是女神,給予歡愉的情人,是她情慾的供品。在縱情之後,她才開始懂得愛,在快 40 歲時遇到了第一個自己真正愛的人,但是那個人卻是策劃推翻父親政權勢力的核心要角。

為了保全女兒的性命,屋大維儘管痛苦,還是決定先行以通姦罪放逐茱莉亞到羅馬之外,再接著剷除國內這些反動勢力,平息這波謀反計畫。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茱莉亞認為,她的生命已經在被放逐、與真愛分離的那一刻,就已經結束了。

即使是一個女人,也會被捲入紛紛世事,終而被摧毀。

雖然這部作品更多強調的是文學性,但是圍繞著人性刻畫的故事鋪陳,讓筆者對這段羅馬歷史有了基本的認識,並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在書店看見與羅馬相關的歷史書籍,都會不自覺地拿起來翻一翻,想要和《奧古斯都》的情節相互對照。儘管作者承認他對部分歷史事件順序的調整,以及用想像填補許多歷史的空白,但若是以能勾起讀者對歷史興趣的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確實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這部作品最令我讚嘆的部分,在於對人性刻畫之細膩且全面,從不同利害關係的角色身上,堆疊出每位主角不同面向的人格特質,真的非常精彩。除此之外,筆者個人私心非常喜歡的,是撰寫書信時的措辭的藝術。每一篇書信皆會顧及雙方的地位身份,不冒犯對方,又能在委婉之上直指問題核心提出建議,非常值得讀者們細細品味書中用字的藝術和美感。

最後,分享一句譯者馬耀民在後記所說的話,精準地道出《奧古斯都》這部作品的核心價值:

優秀的文學處理的是人性,是普世價值,本無國界或時空之別。

延伸閱讀

  • 《嘔吐》(La Nausée,2023)by Jean-Paul Sartre
    • 《奧古斯都》獨特的書信往返體裁,讓筆者想起這本被世人公認為沙特成就最高的小說。
    • 全書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虛實交錯的文字記述羅岡丹疏離於世界的生命情狀,以及他對於存在的懷疑與思考,後世認為這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
  •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2015)by Alix Christie
    • 這本書也是基於史實所延伸出來的歷史小說,提供了一種視角,還原當時古騰堡發明印刷術的過程,並且賦予參與其中的各個角色鮮明的個性,是筆者近期讀過非常喜歡的一本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