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大學時是「筆記資優生」,導致進研究所後「沒什麼自己想法」的碩博士生,都有這3個特徵:

1. 過度強調筆記數量,忽略了內在思維的深度:

很多學生會設立每天或每週必須完成多少則筆記的目標,認為這樣可以衡量自己的學習進度。然而,這樣的做法往往只看重數量,而忽略了筆記的核心價值——思維的深化與整理。筆記的目的是幫助你釐清思路、理順觀點,而不是為了單純的數字堆砌。當你過於在意產出的數量,反而容易造成筆記內容淺薄、無法帶來深入的反思與成長。


2. 試圖完全掌控筆記系統的複雜性,導致焦慮與失衡:

有些學生在使用筆記工具(如 Obsidian)時,過度追求每一則筆記之間的連結,誤以為可以像操控一個系統一樣完全控制整個筆記庫的發展。他們期待筆記可以按照預設的方式成長,逐步演化出具體的成果。實際上,筆記系統本質上是個複雜且動態的生態系統,應該接受其自然發展,而不是過度干預。正如萬維鋼老師所說,複雜的世界不應該被完全掌控,這種對筆記系統的過度控制只會導致焦慮,進而影響學習成果的質量。


3. 把筆記當作終點,忽視它只是思維過程的記錄:

許多學生把筆記當作學習的最終成果,而非思維過程中的工具。他們認為完成筆記就等同於完成學習,卻忽略了筆記應該是記錄思考的過程,而不是結論。當你過於執著於筆記是否完整或看起來漂亮,可能會忽略在書寫過程中真正的內心思考與反思。因此,應該把筆記視作一種探索與記錄的過程,而非一個固定的終點,讓筆記真正成為學習與成長的助手,而不是學習的負擔。


你在做筆記的過程中,還見過什麼其他容易犯的錯誤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