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近期「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調查結果」省思隨筆

這兩天關於「教育部學習歷程檔案調查發表」的結果,調查中幾項結果跟實務現場經驗,個人提出一些看法及值得思考的幾個點。

1.「高中端69%教師不確定大學教授是否重視」

這一項,我個人是覺得有點誇張啊!108課綱後,筆者感覺不少大學其實這幾年不斷找高中端的老師與教授交流,結果最後卻有近七成的高中老師不確定大學教授是否重視,這背後代表什麼事?

部份地區大學與高中端交流及教育部的宣導可能不足。另外,或許有部份教授在審查過程中並沒有完全落實資料審查機制,由成績項目考量錄取學生與否。原因是部份校系的教授也覺得審查資料頗費時、不完全認同學習歷程檔案或是系上都快有招生壓力,有學生來就不錯了我們還需要挑學生嗎?但這並不符合教育的本質。

2. 「61%教師認為,沒有心思設計適合產出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70%教師反映,課程內容已經教不完,較缺乏時間安排可以製作成課程學習成果的內容」。

這當中也代表多數教師還是較看重教學後成績表現的成果、考試影響教學的狀態仍存在,窄化了學習歷程檔案的功能性,忽略學生學習過程能獲得的批判思考,或許僅把它視為升學考試的項目之一,而非思考如何透過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在過程中能對生涯上有多一些思索、探索的機會。然後,課程內容一定要通通教完嗎?或許這是長久以來中學以下階段老師的壓力,也是家長的期待。大學、研究所的學習內容應該從來沒有教完的狀況吧?若是現在我們希望培養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那麼老師的工作重心應該放在把重要的觀念教完,給予學生後續的引導跟資源,讓學生自己有能力完成學習的工作。

3. 「公立社區型高中,相較公立明星高中學生,願意更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

這一項跟另一個調查的數字「78%學生認為準備考試的時間多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或許就值得思考了。背後可能代表公立明星高中學生過度重視成績的表現,有著父母、社會價值的壓力,但也可能因此忽略了他們應該在生涯選擇、生涯方向上能夠願意花時間有更多元的探索,進而能夠選擇未來與自己適配性更高的科系或是職業。

4.「城鄉差距、父母職業不影響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只有積極度的差別」。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數據表示學校在這個部份或許都能提供學生一定程度的協助跟資源,網路的資訊提供也縮短了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不會讓學生因自身所處環境條件不同在製作課程成果上有太大困難。

結語

學習主動權該在誰手上?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中,過度看重成績、學校排名的文化,容易扼殺學生的創意、主動學習的能力與熱情也讓孩子忽略了對於考試以外的學習內容對於自己未來生涯發展、規劃的探索及影響力。有不少孩子曾跟我提過從小就依賴安親班、補習班一直到高中階段的經驗,每天上課時間很長,但已習慣有人安排好學習進度與方向。在沒有機會讓孩子有參與自己的學習規劃、感受學習這件事的掌握在自己手上時,又如何培養孩子擁有自主學習規劃能力呢?

我知道或許許多家長會覺得很無奈,需要上班沒時間照顧小孩怎麼辦呢?這可能又回到我國上班工時根據統計為世界第四的問題,以及課後照顧可以提供家長、孩子的多元選擇為何?或是我們自己可以有其他規劃的可能。若僅是完成學校作業、著重在智育發展的情況,要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創意、學習的熱情跟主動性,到了中學階段,我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關於成績、排名,也歡迎大家看我另一篇文章:從分數、成績排名談學習的意義與學校選擇

新聞參考

學習歷程檔案調查 教部:7成高中師不確定大學是否重視

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畫 調查結果:製作學習成果幫助探索志向

臺灣工時到底有多長

各國學生上課時間大比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