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4小時當中我從全英文環境變到全台語環境再變到全日語環境最後睡又變成了全法語環境,這不是因為我刻意去練習而是這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在不同語言中,不斷地和人用不同語言溝通就是我的人生。
這次到矽谷造訪招待我的朋友 David 是很「純」的美國人,意思是他的文化和關心的事都以美國為中心,所以跟他相處就是要用美式的那一套,自己也要變成半個美國人;離開前去一位在美國當地做台語運動的朋友家拜訪,一直到離開前在他家都只講台語;下飛機後跟日本朋友 hang out 後又跟法國朋友 hang out ,睡前驀然回首發現我已經不自覺地換了4次人格。
為什麼分享這個故事呢?因為這裡面藏有跟「口說能力」有關的重大訊息。
很多人以為「程度很好」就能隨心所欲地溝通,其實「程度」跟是否能輕鬆自在使用語言是兩件不同的事情,跟能「有感情」地去溝通更無關。舉例來說,論程度的我的「台語」是不上不下,絕對考不過任何C1(多益900分以上)等級的考試,但我可以自在很開心地溝通,你要跟我說台語我不會覺得很累好煩,或是等一下要去台語的場子我就壓力山大;反過來我,我有兩個有通過 C1 考試的語言(德語和土耳其語),雖然能用難字能讀難書也能正常口說,但離台語那種能夠輕鬆自在還可以有感情跟感覺的程度,還差得非常遠。
造成我的「台語」和「德語」到差異不是有沒有練口說,跟是否有學習高難易度字彙也無關,也跟「程度」無關,而是有沒有經過「生活化」這個歷程。什麼是生活化呢?就是你無意識地每天都在用這個語言過生活,所謂過生活不只是工作上用、學習上用或是娛樂上用、而且要談論最私密最心裡的OS的時候你也都用,經過這樣「生活化」的試煉才會把一個語言真的變成你的東西,成為那個語言世界的一份子。
我的英語、法語和日語還有西班牙語都經歷了上述這種生活化的洗禮,所以使用起來的個人體感跟台語*基本上相同,不需要切換、很自然無壓力,信手拈來,跟呼吸一樣自然。
那要怎麼樣讓語言「生活化」呢?關鍵字就是英文 “hang out” 這個字,“hang out”根據牛津字典的定義是 “spend time relaxing or socializing informally”,也就是說很輕鬆地沒有要做什麼純粹在一起,下方照片的最後一張圖(菸圖)精準地說明了這個生活化的情境,照片的故事是這樣的:
抵達東京和法國朋友吃完飯後我們漫無目的地在附近閒晃,這些愛抽煙的法國人就開始違法在日本「路上喫煙」,我們沒有一定要聊什麼,就只是朋友們享受在一起的時光,每個人都可以完全放鬆想講什麼都行,包括幹話、屁話、髒話、碎碎唸或是說外國人才會的奇特法語(笑)。
能夠暢所欲言且有人真心聆聽就是「語言生活化」關鍵,而語言生活化是內化語言真正的關鍵,這是大多數付錢辦事的語言家教很難做到且 AI 目前也做不到的事。
覺得語言怎麼練都不夠流利不夠自然總是很費力?嘗試看看這種「生活化」方式玩語言吧!
*註:我本身非出生於台語家庭,但幼年期長期在純台語家庭托育,所以能很自然地聽台語或說台語,但跟母語人士有顯著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