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從危機處理提升至風險管理:臺灣食品安全的進化之路

前幾天聽了場北醫食安系講座「從危機處理提升至風險管理

主題看似很難啃!
但透過主講人(前食藥署署長-葉明功教授)細數20年來的台灣食安事件
彷彿又將我們帶回全台灣人都在熱烈議論的時光

人類是善忘的、社會更擅於失憶
我們需要回顧歷史,才能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持續前進!

講座有幾點很打中我:

  • 銅板美食
    美食節目/部落客眼中熱門的銅板美食,被作為台灣美食特色來操作;但一串20元的炭烤骰子牛,扣除人工、攤位租金、推車設備和炭火錢,還能剩下多少用在真實、好的原料上?
  • 正常的通常不會出問題,會出問題都是不正常的
    食材類別千奇百怪,已經規範的通常不會出大問題;
    怕的是粿條事件中台灣從未沒出現的米酵菌酸、益生菌中的優酪粉含塑化劑,和祖傳祕方澱粉中的順丁烯二酸酐
  • 種菜的人都會留一塊地種給自己吃
    追求農產品賣相好的同時,勢必也得承擔用藥風險
  • 最令你印象深刻的食安事件?

(1) 塑化劑
不只食品可能添加,也可能從瓶蓋墊片釋出,更有些鄰苯二甲酸酯類用來做為美妝品的定香劑

(2) 順丁烯二酸酐

從板條、肉圓、黑輪、粉圓、豆花、粉粿、芋圓到地瓜圓,當時為什麼有這麼多食品受到影響? → 因為它們的上游原料來自同一家擁有祖傳祕方的澱粉廠

(3) 銅葉綠素橄欖油

過去台灣海關沒有橄欖油的進口紀錄,但為什麼市面上買得到?
→ 原來當時所謂的橄欖油=棉籽油+銅葉綠素(頂多再加點橄欖粕油)

  • 開始要求食品標示
    從新竹米粉沒有米、綠豆冬粉沒綠豆、炭燒牛舌洋芋片沒牛舌;
    逐漸要求食品全成分標示、茶產地標示、火鍋湯頭成分標示、重組肉標示、過敏原標示到食品風味宣稱

食品安全上,如何從事發後的處理,提升到事前預防呢?

(1) 食安系同學回應:「希望能釋出更明白易懂的資訊給民眾
小學妹的回應令人很有感啊!
確實,來自官方(尤其是公文體系)的文字太艱澀,
而媒體報導經常太片面或錯誤連篇;
(那我們食品人能否發揮所學,把它翻譯成人人都能懂的訊息呢?)

(2) 運用AI預測潛在風險
歷年食安事件除了讓我們記取經驗,也能累積成database,
運用AI預測潛在的安全風險、提前採取措施,或許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細看投影片中密密麻麻的食安案例

有不少是在我十幾年檢驗業生涯中身歷其境的案件

看著台灣食品法規持續增修(e.g.食安法及各種標示法),從加強源頭管理(e.g.順丁烯二酸酐事件),到建立食品上下游追蹤追溯系統(非追不可)、廠商自主管理(食品三級品管機制)、後市場監測機制,到2024年10月的跨部門聯合進行抗生素抗藥性調查......

我看到台灣的食安環境一直在努力進化,也許走的坑坑巴巴
但台灣的食安分數真的在進步中 💓

除了北醫食安系
很多學校的食品科學/食品營養系,也逐步轉型為食品安全系
教給學生的不再只有科學理論(食品化學/微生物/加工),而逐漸偏重維護於食品安全的應用,包含各國食品法規、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化學分析….等等


在這邊分享我忍不住肉搜的各校食安系所
來吧! 咱們一起來發揮食品人的影響力!

🍒 北醫 - 食品安全學系

🍒 臺灣大學 - 公共衛生學院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

🍒 中興大學 - 食品安全研究所

🍒 海洋大學 - 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

🍒 陽明交大 - 食品安全及健康風險評估研究所

🍒 成大 - 食品安全衛生暨風險管理研究所

🍒 屏科大 -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

🍒 長榮大學 - 食品安全衛生與檢驗學士學位學程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下右下角小愛心,讓更多人看到 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E學姐的舞蹈飲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