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上一篇我們弄懂食品送檢流程後
接下來各位想知道的,大概就是如何讀懂食品檢驗報告了
讓我們以下面這份(模擬)測試報告來看!
通常我們會先看:
確認是本次送檢產品、沒有誤植。
檢驗報告最重要的觀念是:
報告只對「當次送檢樣品」負責!
它擁有世間僅此一份的報告編號
,相當於這份報告的身分證號碼。
真實世界中,即使同批次產品再次送檢,結果也不見得相同;
原因包括:同批次生產的產品狀態不一定均勻、包裝/寄送過程不排除破損、汙染、變質的可能、每一次檢驗分析絕對存在細微的誤差等等。
那麼既然同一批產品檢驗結果都可能不同,更遑論是不同口味的產品~
若你的產品有巧克力、香草或草莓等不同口味
可千萬別誤植產品名稱喔
這份檢驗報告完成的日期。
延續報告只對「當次送檢樣品」負責
的概念
一份檢驗報告,絕對不適合長長久久存在、老是被拿出來證明產品的品質。
在產品持續生產的狀況下,一份報告無法代表未來生產的各批樣品。
但我們能透過對原料、成品持續監控,來確保產品的品質穩定;
這也是正是食品三級品管中的第一級品管「食品業者自主管理」。
(有興趣了解的話,我們下一篇再來細說)
一份有效的檢驗報告,在數據經過審核後會由「報告簽署人」簽名。
坊間檢測實驗室非常多,包含政府與財團法人實驗室、學校實驗室、民間實驗室、以及製造業者品管實驗室,然而各實驗室品質良莠不齊;為了確保實驗室檢驗程序符合國際標準,提供的檢測數據可靠且具有公信力,建議交給認證實驗室執行檢測。
確認跟當初委託內容是否一致、確保是你要的檢驗報告。
至於該如何挑選適合的測項?
上一篇送檢流程提到:透過跟檢測實驗室事先溝通,可以根據你的檢測目的得到更適合的建議。
這個題目位居常見問題 No. 1 ,答案是不一定
。
讓我們簡單說明,報告中的「檢測值」可能落在這三種顏色區間:
(1) 當檢測值位於紅色區段
時
表示有值,而且已經超標!
(2) 當檢測值位於綠色區段
時:
表示有值,但未超過法規標準,屬於法規可接受的範圍。
(3)當檢測值位於灰色區段
時:
低於檢驗方法可檢測的範圍,表示「未檢出」。
其中,檢測報告中必定出現、也最令人混淆的名詞就是
定量極限(LOQ, Limit of Qualification)
= 這個檢測方法能偵測到的最小值
※ 不同檢驗方法(和儀器)的靈敏度不同,有些高、有些低,
因此同一個樣品,以A方法能測出數值時,
若改以靈敏度低的B方法測,結果可能就會是「未檢出」
因此檢驗報告通常會長這樣:
a. 只要樣品測出來的結果,比檢驗方法能偵測的最低點(定量極限)還低,即為「未檢出」
b. 若測出數值(如上圖0.2),則需要比對適用的法規限值,確認是否超標?
而檢驗報告上通常不會呈現法規限值(原因請見第6點)
沒有任何一份檢驗報告,能判斷這個產品是否合法。
還記得台灣餿水油事件嗎?
當時成品油所有檢測結果都合乎標準,
但廠商卻是以回收廢油、餿水油為原料,透過各種加工方式設法達標!
因此檢驗報告只是評估方式之一,
由主管機關同時評估原料、製程才能做完整的合法性判斷。
身為食品業者我們能做的,除了送測成品、取得最終檢測結果之外,
從原料進料和製程這2項源頭進行管控,才會是確保產品合法更有效率的作法!
檢驗報告分離使用是無效的(例如只出具1頁)。
若有需要提供給買家或消費者時,記得提供整份報告喔!
如果你曾因看不懂檢驗報告而困擾,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到你
分享給身邊需要的朋友,也幫他少走一點冤枉路!
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下右下角小愛心,讓更多人看到 謝謝~
延伸閱讀:
1. 食品送檢SOP:食品業者必看!7大步驟完整解析,輕鬆搞定送檢流程的話
對於食品檢驗,你有什麼心得或有更多疑問嗎?
歡迎留言分享,希望我能幫上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