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自我敘事探究:第二堂

今天發現這一門課的同學都蠻勇於發表自己的想法,他們大都能直接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老師的提問迅速接軌。鼎甲說,生命中發生的事可以不加思索的書寫,回憶信手拈來。我很是羨慕他跟Asa可以如此快速準確的回顧人生,他們鏗鏘有力的說著自己的經歷時,炯炯有神的目光根本就是在呼應書中的非如此不可啊!


課程一開始時大家發言相當踴躍,鼎甲覺得這書裡劇情跟他的人生相當契合,我不曉得他說的是托馬斯的部分還是昆德拉的全部,他總是很有想法,但有時語意未能完整表示他的思想。不過我喜歡聽他說自己的人生,他敘述的語氣常帶有一種老派的氣味。他提到關於特麗莎的夢境部分有分淺、中、深的程度。我可以確定我在書裡並未讀到這樣的解析,沒意外這應該是他自己的解讀,不曉得這樣的分級他是如何定義的,令人相當好奇。


Asa說翻了幾頁文本後就舉手放棄,他透過上網查詢他人分享的資料與心得,雖然仍不清楚這書的綱要,不過他仍分享了對於永劫回歸的看法。他說永劫回歸的劫字容易讓人誤會,自己則舉了圍棋的說法,打劫。這詞在圍棋中的規則是避免棋賽同形再現的一條特例:禁止對局陷於無限循環之中。我在課後特地做了查詢網路,才能對這圍棋的劫有了以上理解。


課程中在老師分享完倒帶人生的影片時,問我們當人生重來時,自己是否會想要改變什麼重大的決定,或對於過往的人生有何感觸。結果大家的想法幾乎是一致的,也就是人生重來一次,大家仍會選擇活成這個跌跌撞撞的自己。我心裡嘀咕,我們做了一連串的決定而走到現下的自己,此時的感知無法做為人生重設的對照,這個已然的生命退回到那個未然的自己,也就是說人生重來的那一刻與現下的自己完全無法比較。所以就算回到從前的自己,你也會再一路走到現在的狀態,不知道這是不是也符合永劫回歸的精神。


「如果要說後悔的事的話,大概就是欲望跟健康吧!」,高賢說。


他指的是那過度消耗的年少輕狂,我想不少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不僅好奇,也需要認同,所以我們拼命讓自己更接近生活上的同類,我們的價值來自於別人的肯定,所以我們揮灑的青春便是縱欲與時間。


後來她再提到自己年輕時對於親情的眷顧總是處以不耐煩的姿態,我想這肯定是年輕人的通病。從別人與我分享的人生經歷中,通常不嘮叨的父母有著令人更不喜的特質存在,所以不嘮叨的父母要比嘮叨的更使人敬而遠之。可對於不管嘮不嘮叨的長輩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那就是他們都願意對以前或未來的親暱們更有耐心。我才知道,治癒我們年少狂妄心智的解方,可以是殘酷的時間與歲月。


在這一段落結束前我在課堂上跟大家分享了文本裡面的一小段文字。


昆德拉說「永劫回歸的幻念以否定的方式肯定了一件事:一旦消逝便不再回頭的生命,就如影子一般,沒有重量,預先死亡了,無論生命是否殘酷,是否美麗,是否燦爛,這殘酷、這美麗、這燦爛都沒有任何意義。」


這段話我認為它一意味著討論這些選擇是否重新發生是不具意義的。因為我們評價選擇的結果,它並非是一種絕對的價值觀點。


在後面的討論中鼎甲描述了一段經歷我未能完整寫下,但他借由少年維特的煩惱作為開端,早戀早婚早生貴子的他身體裡有三種性格,他稱為A、B、O,雖然我直接反應是血型上的特徵,但又覺得沒那麼簡單,也不想刻意去揣測。在他的三種個性裡,我覺得果斷、追求且充滿好奇心的那一個特質應該是主宰支配身體的那個重心。當他課後跟我聊到他從之前學習佛朗明哥舞蹈到現下樂器、編曲、後製等連貫性學習的規劃時,我不僅表示羨慕與稱讚之外,心裡更是尊敬與佩服。我勉勵自己也要能一直保有跟他一樣求知的熱忱。


Asa的人生也是非常的積極,26歲就通過高考的他不知當時是多少人的目標,但在六年後他離開了公職投入自己的事業。在他分享那些薪資的落點轉變時,我的感受連結到了他的價值觀,他說當時的重心全都投入於工作之中而忽略了家庭。當他提到退休的自己現下的處世態度時,我回應了他對於這個抉擇的看法。雖然在當下跟事後都覺得說出這樣的理解並不是用一個比較的觀點,但多少也是會擔心對方因誤會而產生不好的感受。


當Asa提到他選擇提早退休進到嚮往的生活時,我同他說明抉擇的本質應該是在我們衡量利益得失下的選擇才是真正的選擇,那是一種反思與內化的思考產生的想法,這想法是我們的期待與想望,這抉擇是自己給自己的。在我們生命自然走到的路口或是生活事件將我們引領到必須作出決定的當下,這樣的選擇與上述的抉擇本質上是不同的。前者是我想要,另一個則是不得不。


我並不是要強調這二種的抉擇有何不同,而是想說明在我們的生活中要更能自省的去觸發那些我想要的觀點。


課程的後半部老師在講述選擇悖論。他問,擁有更多選擇是否就存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是否就更自由。在這一時間我發現課堂同學面對老師的提問總是可以快速又具體地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分享,但我卻總把重點放在問題本身對自己的影響,與答案兩端的差異性。比方說面對這樣的問題我的筆記上寫著:1.通通都來/2.刪去法/3.評估其得失,聽自己的聲音,比較強烈的那一個。同學們多是用自己的人生經驗作為回饋,也是散落在上面文章內容的各個細節,而我根本像是在分析答案本身。


課程結束前我與大家分享我覺得文本裡對於同情的解釋段落相當值得閱讀,並說明了昆德拉提到關於同情這詞的兩個含意,一是憐憫,一是同理。這也是托馬斯在做出非如此不可的抉擇時的體悟,他告訴自己不要受困於對特麗莎的憐憫之情,而驅使他回到特麗莎的身邊其實是同理的感受。


最後老師說,當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出現後悔的念頭,那是否代表我們否定了以前的人生。昆德拉也說「我們能給稍縱即逝的事物定罪麼?」我覺得如果把定罪這詞換成評價似乎比較溫柔一些。


後來當我說明自己已經是第三次閱讀此書時,Asa說我可以在課堂前幫大家導讀。我覺得對於導讀這件事可能跟老師上課的內容和方向會有所出入,所以後來在課程的群組上表示自己可以分享心得筆記給大家,但導讀的部分可能不見得每回都有這麼寬裕的時間完成課程章節段落的事前閱讀。當然也很謝謝同學與老師們的肯定,讓自己可以更有信心的把自己的心得整理給大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