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手法與手感


學徒在跟著老師傅學習時,先花幾年學習技術(手法),再花數十年累積經驗(手感)成為老師傅,有道是手法易學,手感難教,因此必須花費相當的時間去累積功力,從中體會各式各樣的細節方能熟能生巧,如果我們能弄清楚學徒變成老師傅的過程與細節,訓練時間就可以大幅下降,功力累積的基礎不一樣,而使手法跟手感交織出更細緻且多發展的可用性。

學習的過程可以分成這四個階段。

1.看其勢仿其形:每個手法在使用時包含許多細節,像力的大小、方向、質感、軌跡、接觸位置等等,綜合結果就是可直接觀察到的形式或姿勢動作,初學者此時沒有能力明白這些內容,所以從外觀開始模仿。

2.相關知識的學習:現代社會的優勢在於整體知識量龐大、更新速度快且獲取方式多元,在學習手法相關知識時能在腦中建立結構藍圖,並嘗試對照手法細節。

3.樞紐控制能力:當前兩個階段相結合時,就能明白整個手法的關鍵之處在那,只要將關鍵處理好就解決了問題,剩下的就是細節微調。

4.回饋的感受:當手法熟練到某個程度時,手法的操作就變成身體記憶,心思就會從手法操作控制轉去留意對方的回饋反應,開始累積手感的經驗。

當手法有了手感,回到第一階段就能明白當年老師傅的形如何出現,而手感促使手法變的細膩,也會因應個人特質產生新的手法。進入第二階段開始理解手法、手感、結構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模式,開始能突破限制與建立核心理論。進入第三階段時,從手感累積的大量經驗能明白,相同部位組織可以有不同質感,而某些特定質感能讓手法施作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此時結合理論就能發展出改變對方組織質感的手法。而此時的第四階段,在改變對方組織質感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該組織空間位置與運作現象,進而出現新的手感,例如氣感。

解析完整個過程後,該如何縮短經歷這些過程所需的時間經驗呢?初學時就著重在身心感受,建立基礎,如同過去布店的學徒初入門時,只被允許摸店裡品質最好價格最高的布,先將手感建立好才能開始學其他部分,從手法入門也是如此,施作時的狀態,被施作的感受都是重點,如此就能手法手感同時累積經驗。

該如何累積手感?首先先瞭解什麼是手感,我們全身上下裡外佈滿了各式各樣的感覺接收器,能感應實體接觸的、非實體接觸的(如空間、氣氛等)、直接接觸的、間接接觸的(如拿筷子夾東西)等,無時無刻都在接收信息送至中樞神經系統處理,然而這些資訊量相當龐大,不可能將所有的信息都處理、思考及運用,因此我們透過心意與念頭(專注力)來決定那些信息是重點,其他的就忽略或交由身體本能處理。回頭看整個學習階段,手感建立的關鍵在於當手法操作熟練時,會形成身體記憶變成本能反應,此時身心的注意力會開始著重手法操作時的回饋資訊,開始累積手感,這就是熟之所以能生巧的原因。

手法(技術)、理論知識、手感(感受)三者相輔相成。只看重技術,容易被時代拋下。只重視理論知識,難以在第一線發揮所長。只著重手感,在傳承的路上困難重重。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會有核心重點,當三者合一,又能回溯解析整個學習過程,就能產生作法-心法-說法-懂法-生法第的自我成長、螺旋向上的模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