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是國外研究什麼樣的站姿對孕婦與胎兒更好,能減輕許多不適感與減少輔具的使用,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兩種站姿的差異。
圖一左邊的不良站姿之所以會出現在孕婦身上,大多是因為平常就處於站姿不良的狀態,而隨著孕期的發展,種種不適感就會逐漸被放大,進而需要各式各樣的輔具,因此當站姿調整為圖一右邊的樣子時,身體上許多的壓力點就會解開來。然而圖一右邊的姿勢裡,有許多調整細節需要分神處理,在生活上難以常態維持,從內功的角度來看,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人整天輕鬆維持良好的姿勢,其中“骨入榫”這個功法是最容易入門的。
骨入榫是骨頭跟骨頭之間精準對位,如同兩根木頭透過榫接構造結合形成穩定結構,其特性是力量在骨頭之間導傳流暢,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韌帶能以自然的狀態穩定關節,減少壓力累積。圖一的姿勢調整方式,可以從坐骨入榫開始,也就是坐在坐骨上。首先先體會坐在坐骨上是什麼感覺,準備一張穩定、高度適當、硬的椅面的椅子,如餐桌椅,當坐椅面½或⅔時,身體會自然將坐骨當作定位點,骨盆跟著擺正,上半身的重量會自然落在坐骨上,此時會感覺到屁股內有兩個點特別明顯,上半身會逐漸放鬆,熟悉之後就可以練站立時也坐在坐骨上(如圖二)。在平常站立時,往下坐一點,如同坐在很高的高腳椅或欄杆,膝蓋感受到往下坐的勢而自然彎曲,上半身的重量一樣落在坐骨上,動作正確時能體會到上半身輕鬆且自然挺直,膝蓋周圍放鬆不著力,腳掌貼合地面而穩定,如此就能輕鬆完成圖一右的姿勢(如圖三)。
當坐在坐骨上時,身體實際產生什麼樣的狀態改變呢?當人從站姿轉換成坐姿時,骨盆就像船錨,而坐骨就像船錨的尖端,在姿勢轉換的過程中如同將船錨放入水中將船定位,而脊椎就像鐵鍊,當骨盆定位時會由下往上順其勢逐一精準對位形成穩定的結構,上身就會挺直。下半身則是在坐下的過程中,關節會鬆開改變角度,當站立時坐在坐骨上,膝與踝關節會鬆開,骨頭與骨頭之間的角度改變到某一個特定角度時,就會進入入榫的狀態形成穩定結構,此時全身的重量就會順著骨骼所形成的穩定結構無阻礙的傳遞到地面,腳底的重量感會從腳後跟往前平均散佈在足弓,產生貼合地面並穩定的感受,相關的韌帶、肌腱與肌肉能以自身的組織特性穩定關節而無需另外施力,得到了放鬆感與輕鬆感。
對孕婦而言,以入榫(坐在坐骨上)為基礎的站姿還有其他好處。當胎兒的位置從圖一左邊變成圖一右邊時,孕婦身體的感覺會從重心前傾轉變成重心回到身上,加上足弓發揮作用貼合地面,人就變得穩定而不容易跌倒或滑倒。骨盆相關肌群能隨著胎兒發育過程做出相對應的反應(如延展或放鬆),有利於未來的生產。小腿因能常態性放鬆,循環變好,使水腫的情況減輕許多。除此之外,足底壓力在足弓發揮作用並貼合地面的過程中得到釋放,能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症狀。透過全身性的入榫達到全面的放鬆狀態與穩定感,人的心情就比較能跟著放鬆,進而使精氣神的狀態與氣色變好,身體恢復能力與睡眠品質得到改善。
從坐姿開始,到站姿、行走、正躺、側臥等,都能透過坐在坐骨上入門練全身關節入榫與筋肉放鬆,且不分年齡性別,每個人都能練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