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內觀十日禪修紀實(上)不講法術,卻體驗神奇感受

那是一個冬日的下午,我與Claudia相約在書店裡的咖啡館。當時我剛接觸靜坐,聽到有一門叫做內觀的課程,就約了她來請教,但她說完以後,我一想到要連續上十天,得請多長的假,就覺得遙不可及。

她只說了句:

「緣份到了你就會上了」

果不其然,後來我下定決心報名了,卻連著兩次因為種種因素沒去成,直到這次,明明不在年度安排裡的,反而陰錯陽差的上了。

授課形式

內觀課程是由創辦人葛印卡老師親自「以錄音方式」授課(他已在2013年90歲過世,持續以這個方式傳承教學,在台灣有中文翻譯版)

課程共十日,不得中途加入、退出。報到時就會收走手機,讓你在最「純淨」的環境中體驗。

由於內觀的體驗極為個人,以下是極為主觀的體驗紀實,一定有與其他參加者相異的體驗,也必然有共同的,僅供參考。

我在內觀的後幾天,注意到我幾乎天天做夢,夢醒都對內容有印象,通常多夢的時候,我醒來精神會比較差,可是這幾天完全不會,精神都非常好,這是課程沒有提及但我個人的特殊體驗。

期間必須禁語,不與人做任何對話,連眼神交流,肢體語言都不行。看到陌生人就閃眼神是我的專長,不用跟陌生人講話,根本就是大同世界。沒問題的。

內觀法把智慧分為「聞慧、思慧、修慧」。聞慧指的是文本上的知識、思慧指的是透過自己思考消化後得到的觀點,前兩者都很好理解。

第三項修慧,則是透過親身體驗來徹底實現其益,只有修慧才是真正得到智慧。不是因為老師說所以是這樣,不是因為文本這麼說,所以是這樣,而是因為你親身體驗過了,才算真正完成屬於你的智慧

課程前一天(第零日)晚上就開始進行,所有學員必須提前一天報到。然後就開始過著群體作息,但各種事務都得自理,就像當兵,而且還是新訓。

Day 1-3 觀息法

接觸靜坐幾年,坐過一個小時,甚至兩個小時以上,我本以為這對我來說不會太困難,但我錯了。

坐一個小時,跟腰背挺直坐10個小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量變產生質變,坐一個小時很舒服,坐10個小時全身痠痛。

每天晚上會有開示,可以理解成上課,老師會針對當日的內容做指導,並提示隔天的內容

在第一天晚上,老師就指出了「你們現在一定這裡痛那裡痛,那是因為你們身體的習性並不習慣這樣的生活節奏。」想想也是,除了靜坐產生的腰痠背痛,一整天茹素、情緒關在自己心裡,又無法慣性拿起手機,感覺憋著。

九點就寢,我躺下去就秒睡,毫無時差問題。

第二天開始,痠痛稍微減緩,昏沉的時間也縮短了,然而這代表時間感變得更長了!剛開始,睜開眼睛幾次靜坐時間就結束了,清醒的時間越多,就倍感辛苦。

而且第二天第三天都在觀察同一個部位,一整天就做同一件事情,非常無聊。無怪乎在開示中,老師說第二天是最容易放棄的。

前三天幾乎都是在痠、疼、痛、各種不舒服,加上無處宣洩的漫長時光中度過,忍不住自問我是誰我在哪

在前人的心得中,我知道這是大家的共同體驗。只是每天起床,公佈欄寫著大大的「今天是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還是很煎熬 🥹

經過前三天,身上的酸痛部位逐漸減少,但臀腿例外,每天坐十小時到,每節一小時至兩小時的靜坐,雙腿彷彿不是自己的,折騰到後來看到坐墊都怕。

Day 4-7 你的雙腿不是你的雙腿

第四天開始正式學習內觀法。

平時,我們透過五感去觀察外在世界,然而,我們並不會去觀察自己的身體內在。只是慣性的認同「這個身體就是我」,而把身體內在,與外在世界,自然而然的區隔開來。

有沒有辦法,去觀察身體內在呢?可以的,聚焦注意力於身體的部位,一次一部分去體會身體的感受。內觀法講求放下自我,透過聚焦,我們閉上眼睛,用注意力去觀察這具身體。

實作上跟我在正念減壓課程學過的身體掃描,幾乎一樣,往後幾天,我一直在想,差別在哪裡?

在我思考出來之前,新的挑戰來了

堅決靜坐 (Adhihāna) 一個小時姿勢不變,不鬆手、不鬆腿。

這太誇張了,頂多半小時,我就得放鬆一下耶。然而,課程都這麼要求了,總得去嘗試看看。

第一次堅決靜坐,隨著時間拉長還是很痛,就在我無論如何都想鬆腿的那幾個瞬間,勉強忍住了。透過內觀法去觀察疼痛,痛還在,但可以忍受。

第二次,我驚訝的發現,疼痛感降低了。原來我們平常在感知到疼痛的時候,還會不自覺加上、焦慮、不安和恐懼等等負面情緒,心智加強了痛的感受。這就是 pain & suffer 的差異。透過內觀,痛(pain)依然存在,但你可以不用受苦(suffer),不會那麼難受。

每一天,我開始感覺到微小的進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R少放空中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