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伴侶因為玩手機鬧過不愉快嗎?
當我拋出這個問題後,在場的很多同事都深有共鳴。
“工作一天回到家,好不容易有了兩個人相處的時間,結果對方一直抱著手機。”
“和對象一起去了一家種草很久的餐廳,結果他邊吃飯邊玩手機,吃飯的興致都被攪沒了!”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視頻通話的時候對方還要刷手機,感覺根本沒在聽我在講什麼。”
這不禁讓我產生疑問,伴侶玩手機的行為似乎並不起眼,甚至只能算是相處中的一個小細節,但為什麼會令人如此反感呢?
在現代生活中,手機對我們的影響早已遠超它剛剛誕生的時候。
一項涉及 10 萬名參與者的調研便發現,人們平均每天要接觸 2617 次手機。但隨之而來的,不僅是手機對人際通訊的顛覆,還有對親密關係的入侵。
具體來看,伴侶不合時宜地玩手機,到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負面感受呢?
1. 感覺對方心不在焉,特別掃興
被回應是我們在關係裡最底層的需求。我們期待得到伴侶對自己的關注,當伴侶能夠對我們的需求加以回應時,我們才會感覺到更安全。
但如果在交流時,我們一邊興致勃勃地跟對方聊著天,又一邊眼看著對方頻繁地拿起手機,就會自然地覺得 ta 走神了,ta 沒有在認真聽我講話,把我襯托得很蠢、很尷尬。
澳大利亞 Macquarie 大辭典甚至為此再造了一個新詞:phubbing,由phone(手機)和snubbing(冷落)兩個單詞組合而成,用以描述一方因為玩手機而忽略對方的現象。
尤其是在約會、出遊、深度談話這類需要兩個人高度參與的場合,phubbing 行為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會更加糟糕。對方好像只是換了一個地方玩手機,而對兩個人當下在做什麼、說什麼,都沒那麼在意。
2. 感覺自己被拒絕、不被尊重
當伴侶的注意力被手機分走時,不僅讓另一方覺得對方心不在焉,還會引發更深層次的負面情緒。
不被尊重,是典型的一種。即使對方玩手機的同時依然在回應你,但 ta 的回應卻讓人感覺十分敷衍。對面的這個人看似還在場,但精神上已經離席了。
在這種不平衡的狀態下,被冷落的一方還會感受到自己被拒絕,內心或多或少會生出疑慮:
ta 是不是不想跟我交流?
ta 覺得和我一起很無聊嗎?
ta 是想儘快結束約會吧?
諸如此類的負面想法不斷在頭腦中盤旋,這種被輕視的感覺,有時比對方的直接拒絕還要更傷人。兩人之間就像豎起了一道無形的隔離牆,干擾對話的同時,也在心理上隔絕了情感的流動。
更有研究發現,即便沒有實際使用手機,只是把它放在雙方視線範圍內,也會潛在地影響溝通和削弱親密感。
3. 甚至還可能會產生被替代感
“難道手機比我還重要嗎?”
當發現伴侶和自己相處時玩手機時,我們的內心很容易劃過這個念頭。
一方面,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替代理論認為,個人花在手機這類媒介上的時間,的確會替代一部分人們花在和伴侶日常交流的時間。
另一方面,如果在一些共同活動中,一方總是分心於手機,也容易誘發另一方的比較和不安。
因為在被冷落一方的視角裡,對方低頭玩手機的行為可能傳遞出了一種資訊,ta 對於維繫關係的重視程度低於對手機內容的重視程度,通過區分優先順序已經做出了取捨。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玩手機,這種被替代的感覺可能還會更加強烈:
在一起的時候伴侶總是玩手機,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情緒上的負面體驗,它的確會磨損關係品質。
長此以往,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行為,就會演變成關係的慢性殺手。
1. 溝通品質無形降低
當一方察覺到對方玩手機的行為從而表達不滿時,玩手機的一方常常會說“我玩手機也沒耽誤正常溝通,該說的話也都說了啊。”
但實際上,不論拿出手機的一方出於有意還是無心,玩手機行為本身就會干擾當下的互動。
直觀上看,你們的語言互動會受阻。玩手機的一方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便容易錯失對話裡的重點,另一方則不得不再次重複之前說過的內容,交流的成本無形之中就會變高。
另一方面,你們的非語言互動也會減少。眼神互動、表情回饋、肢體動作,這些非語言行為也是同等重要的,它們和語言一同構築了一個完整的對話情境。低頭玩手機時,很多非語言上的互動便會有缺失,交流的效率和品質都會受到影響。
2. 玩手機的行為可能還互相傳染
溝通品質降低的同時,溝通的欲望可能也會磨損。
或許在一開始只是一方玩手機,但時間久了,在長期缺乏有效互動之後,另一方也厭倦了這種交流的狀態,乾脆選擇什麼都不說,於是關係中的兩個人可能都變得自顧自地玩手機了。
曾經有一項研究就驗證了這一點,不論是積極互動還是消極互動都更容易在伴侶之間傳遞和共用。
換句話說,玩手機這種消極的互動模式一旦形成,可能就會導致雙方都不願意付諸努力來維繫關係,而是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手機世界裡。
2017 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在那些在一起時間大於7年的夫妻裡,的確更容易出現雙方都在低頭玩手機的行為。
3. 強化敵意想像,增加抑鬱風險
當伴侶因為沉迷手機而冷落對方時,被忽視的一方會感到焦慮和擔憂。
在情緒作祟之下,我們的大腦便開始不斷腦補伴侶行為的動因:ta 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玩手機?手機裡有什麼重要的人和事情嗎?
如果這種疑問沒有得到恰當的回應,便容易演變成猜忌和懷疑,產生對對方的敵意想像,把對方的行為都往負面的方向解讀,比如 ta 這麼做一定是不重視我了、ta 或許有事情在隱瞞我等等。
這種消極的、並不準確的想法,可能就會成為一次吵架的導火索,影響我們對關係滿意度的評價。
另一方面,因為伴侶玩手機產生的情緒拉扯看似很細微,但它的負面作用可能超乎你的想像。
一項研究招募了 243 名已婚人士,發現伴侶低頭玩手機的頻率越高,另一半感知到的抑鬱水準也會越高。
1. 先自查並對齊一下,玩手機是否對關係構成了威脅?
如果你們對玩手機影響自身關係的程度比較模糊,可以參照下面的 6 道題,不妨 轉發 給你的另一半,一起自查一下。如果肯定的答案更多,大概率表示手機已經在侵蝕你們的關係了:
2. 設定“無手機時間”
你們可以約法三章,達成一份你們獨有的手機使用契約,約定好在哪些場合、時間裡,兩個人必須要放下手機。
有研究已經在家庭領域對這種方式加以試驗,發現通過制定家庭規則,規定成員什麼時間使用智慧手機、使用多長時間以及使用內容能一定程度地避免低頭族行為對家庭關係的不良影響。
3. 一起製造、參與新的體驗
我們在前文中說到,在長期關係裡,低頭玩手機的行為更加常見。這可能是因為隨著關係的發展,我們對彼此更加熟悉,新鮮感和探索欲也逐漸消退,很容易產生無聊感。
研究發現,共同活動可以加深彼此的情感連接,增加親密感。
你們可以有意識地創造一些共同體驗,比如探索共同愛好、一起去嘗試新的領域(學語言、做手工、烘焙),這些新的嘗試可以賦予關係新的活力和成長的可能性。
4. 圍繞玩手機,開展一次正式的談話
你們還可以針對手機使用的問題發起一次正式的談話,雙方在這個過程中都可以坦誠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期待,明確彼此的訴求。
玩手機的一方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種舉動,比如:工作消息需要處理、感覺對話無聊、對對方的探索欲下降等等。
被冷落的一方也可以更直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需求,比如:接受/不能接受對方在哪些時候玩手機?希望對方能夠怎麼做?
或許在關係裡,你努力嘗試過和伴侶進行類似的談話,但得到的結果常常是兩個人都陷入在無效溝通的困境裡。
本來想心平氣和地聊聊,卻總在一來一回的對話中爆發新一輪爭吵,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倒越吵越累,不斷消磨彼此之間的愛意。
好好溝通,從不是一件易事。如果想要打破僵局,找到增進與伴侶有效交流的方法,常常關注我,幫你撥開親密關係中的謎團。
今日互動
你和伴侶因為手機發生過衝突嗎?
有什麼應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