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科學報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讀者不僅難以分辨AI生成的詩歌與著名詩人創作的作品,甚至更傾向於喜歡AI創作的詩歌。這項發現對於人工智慧與人類創造力在詩歌領域的關係提出了新的挑戰。
研究揭示了一種被稱為「比人更人」的現象。在實驗中,參與者經常給予AI生成詩歌更高的評價,尤其是在節奏、美感與情感清晰度等方面。主要研究結果包括:
這些結果揭示,AI詩歌因其易讀性和即時情感共鳴特質,迎合了現代讀者的快速消費需求。
AI生成的詩歌因為結構簡單、韻律清晰而備受青睞。研究指出,這些特點讓讀者能更容易理解和欣賞。然而,與此同時,人類詩歌的複雜性卻成為一把「雙刃劍」:
這樣的趨勢或意味著詩歌欣賞的方向正從過去強調深度和層次轉向更加注重情感的即時性。
儘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AI詩歌表現優勢,但當讀者得知某詩為AI創作時,評價往往大幅下降。研究發現:
研究員波特(Porter)表示:「無論AI多麼優秀,人們或許永遠無法完全接受它在詩歌創作中的合法地位。」
AI詩歌之所以在節奏與美感上得分更高,與其創作過程的優化密切相關:
儘管AI詩歌在感情表達與藝術性上逐漸獲得認可,但它缺乏真實的情感經歷與細膩深度,這使得其藝術價值仍存爭議。同時,AI創作在獲得大眾完全接受方面也面臨文化與心理上的障礙。
隨著AI技術的進步,我們將見證其如何進一步改變藝術創作的格局,也會重新思考人類創造力的本質。這是一場詩歌與科技的對話,而答案或許將重新定義什麼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