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札記| 二樓以上即是偏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某次參與在宅醫療學會的年會時,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二樓以上即是偏鄉」


距離市區僅10多分鐘車程,老舊華廈裡,一位重度肥胖的失能患者,身旁只有60多歲的老伴照顧,別說外出就醫,連離開房間,都是個大問題。

病人在大醫院就診,看的都是掛號數上百的名醫。心臟科、腎臟科、胸腔科……,都有專家為她把關,然而只有老伴前往門診拿藥,病人從來也出不了門。藥物拿回家中,有時病況變了,有時換了藥跟家屬想的不一樣,家屬不確定該不該吃,也不知道要問誰,於是整包好好的放著,5-6種心臟和血糖藥,都沒給病人吃。


在居家現場,才會發現很多,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更多在醫院想像不到的事。

病人看似做了許多檢查,在多科門診就醫得到良好照顧,但是藥袋拿起來一看,不少的藥物交互作用與衝突,重複性用藥。因為沒有實際看到病人,忙碌的診間沒有時間好好了解病人還看了那些科別,開了什麼藥,家屬的轉達又常不夠精確,於是,藥物一袋一袋的領,病人卻沒有得到她真正需要的評估和治療。

病人的老伴說,去過幾家醫院,卻沒有醫生找得出病人為何下肢無力無法移動的原因,好不容易找到大醫院有醫生願意排詳細檢查,現在他卻煩惱著,究竟要如何讓病人到達檢查間呢? 即便找來了復康巴士,但卻無人能協助他搬運移動病人,包含整個就醫的過程,他一個人根本無法完成。


台灣的醫療資源可近性高是事實,但對某些族群的病人來說,就醫不便也是事實。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就算在台北,只要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寓2樓,出門就醫就是一件費心勞力難以達成的事。

隨著居家醫療和在宅醫療的推廣,期待未來,二樓,再也不是偏鄉。

這裡有行醫路上的【醫療小故事】;經過整理的各類【醫學知識、衛教、筆記】;還有醫療以外的學習心得及【自我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從來不是二選一。進行醫療決策時,理解病人的真實意願至關重要。被疾病、管路所束縛的趙叔,表達欲被急救的意願,背後其實有更深的渴望。面對困難情境,透過傾聽、與家屬的深入交流,有助於協助醫病雙方,共同為病人制定合適的照護方案。
我們常常以為需要被照顧的是眼前這個病人,但有時,是一整個家庭。 長期臥床的100歲蚊仔阿公,95歲失能的春仔阿嬤,60多歲多重慢性病的登仔阿伯。老化、疾病、照護負荷,究竟誰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人?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長期照護的家庭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顫顫巍巍地走在鋼索上,當疾病如大浪般襲來,放手與不放手,都是生死攸關的困難決策。
安寧照護的初衷,是讓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舒適和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及早介入,家屬的理解、對醫護的信任、溝通與合作,都決定了安寧照護的過程和品質。
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從來不是二選一。進行醫療決策時,理解病人的真實意願至關重要。被疾病、管路所束縛的趙叔,表達欲被急救的意願,背後其實有更深的渴望。面對困難情境,透過傾聽、與家屬的深入交流,有助於協助醫病雙方,共同為病人制定合適的照護方案。
我們常常以為需要被照顧的是眼前這個病人,但有時,是一整個家庭。 長期臥床的100歲蚊仔阿公,95歲失能的春仔阿嬤,60多歲多重慢性病的登仔阿伯。老化、疾病、照護負荷,究竟誰才是最需要照顧的人?
在傳統機構的照護情境中,透過對一位失智症病患的觀察,看見病人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與照顧者的無奈。每個病人在成為病人之前都先是一個人,我們面對快速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應對愈來愈多類似這樣臥床和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輩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牆裡牆外 專業怎麼舖得平崎嶇路嗎? 參加一場專業人員醫療專業人員照護的類似紀錄片的首映會 現場老中青的醫療人員齊聚一堂 也邀請了極少數的受照護者 據我觀察 現場超過八成是這個領域的醫療人員 像個嘉年華會 放映前有茶會交誼 有醫療團隊利用這聚會片刻討論他們手上個案 當然 也是
Thumbnail
這幾天接到第二次的遠距離療癒, 雖然不是房間,擅長的是房間療癒, 之前有辦過公益跟隨喜再進階確定價錢, 比較有經驗過,這個但也算一個空間.前年也只療癒過一次,詳情在這個剛初試水溫的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LBk7vg5vq1RDsHXE/?mi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謝謝外籍看護幫忙照顧病人,但終究是外人。 以前我可以待在客廳chill、待在廚房一邊看影片一邊做菜或切個水果弄個飲料什麼小東西、可以坐在廚房吧台chill、在客廳的書桌前工作、寫文章、專心做點什麼事等等,但小小一間三十坪的公寓,生活空間完全壓縮,因為多了一個外人住在家裡,又看護在他工作的時間內會大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今天一如往常的上班,中間聽到了一通不速之客的電話,而這通電話造成我們今天急診人仰馬翻的局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昨天急診的實戰日記,昨天因病房整個大滿床,導致急診留觀病人淹滿了整個急診留觀區、走道區、連椅子都不夠,只好有些病患站著等候,這真的是醫療資源越來越嚴苛的生態一直輪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牆裡牆外 專業怎麼舖得平崎嶇路嗎? 參加一場專業人員醫療專業人員照護的類似紀錄片的首映會 現場老中青的醫療人員齊聚一堂 也邀請了極少數的受照護者 據我觀察 現場超過八成是這個領域的醫療人員 像個嘉年華會 放映前有茶會交誼 有醫療團隊利用這聚會片刻討論他們手上個案 當然 也是
Thumbnail
這幾天接到第二次的遠距離療癒, 雖然不是房間,擅長的是房間療癒, 之前有辦過公益跟隨喜再進階確定價錢, 比較有經驗過,這個但也算一個空間.前年也只療癒過一次,詳情在這個剛初試水溫的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LBk7vg5vq1RDsHXE/?mi
Thumbnail
在醫療這一塊,其實台灣的處境真的蠻悲慘的,因為時常會遇到很多事情是護理師自己要處理,而常常在處理過程,就是學會獨立之外,有時候資源也有限,所以就會發生更多的事情,真的覺得大家要更重視護理師。
Thumbnail
在就醫的過程中,我們最常見到的情況就是經過治療後,診斷後需要治療或是緊急處置,沒有相關科系醫師,導致無法繼續治療被強制轉院的情況也是不少,不過也還有一類的轉院,是家屬自己要求的,而今天的故事,就在於轉院的故事。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
謝謝外籍看護幫忙照顧病人,但終究是外人。 以前我可以待在客廳chill、待在廚房一邊看影片一邊做菜或切個水果弄個飲料什麼小東西、可以坐在廚房吧台chill、在客廳的書桌前工作、寫文章、專心做點什麼事等等,但小小一間三十坪的公寓,生活空間完全壓縮,因為多了一個外人住在家裡,又看護在他工作的時間內會大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今天一如往常的上班,中間聽到了一通不速之客的電話,而這通電話造成我們今天急診人仰馬翻的局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Thumbnail
昨天急診的實戰日記,昨天因病房整個大滿床,導致急診留觀病人淹滿了整個急診留觀區、走道區、連椅子都不夠,只好有些病患站著等候,這真的是醫療資源越來越嚴苛的生態一直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