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同儕生活激發學習動力

在孩子國中時期,因補習時間幾乎滿檔,所以自己未用心察覺孩子隱含的可能變化,直至高中後,為了讓孩子能夠在生活與學業維持平衡,而空出的時間,改為一週只補了兩天,才突顯孩子對生活能力毫無招架的暴露無遺,及對時間自主混亂的內在問題,而全然形於外相。然而手機,就成為最容易觸手可及的浮木,形同溺水的無法自拔。自從2020疫情開始的這些年來,我一直都在家上班,直至今日也是,已習慣不去區分休息及工作的生活模式,這可能也讓孩子習慣不去區分上學、補習與生活之間的心態界線。


看到大部份父母的憂心孩子只沈迷於手機,我半年前也想過要在FB及其它社群找尋孩子們組成的正向社團,但一段時日仍未尋獲較適合者,所以作罷,而如今我可能仍得繼續探索這塊領域,甚至自己組織也是個選項,一方面讓自己的孩子改變,二方面也能幫助其它家庭的孩子,否則未來在老一輩的人,逐步離開生產力職場之後,孩子們都成為躺平族,這個國家可能會日漸衰敗。改變生活圈,就有機會接觸不一樣的朋友,不過似乎沈迷手機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所以很容易遇到一起沈淪知己,所以慎選引導孩子的生活圈,非常重要。聽取親子專家所言,父母親應以身作則,但我在家裡,一天用手機的時間,合計不超過三十分鐘,但孩子仍染上惡習,所以身教是否承襲影響,沒有絕對,所以只有身教,仍遠遠不夠。


在長者課程中,經常會安排類似「記憶拼圖」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長輩憑藉珍貴記憶,來拚湊出完整影像。而在孩子的世界裡,因為週邊的誘惑太多,容易分心,大腦反而只留下許多的短期記憶。而這些破碎的記憶,可能內含許多孩子心理想達成的目標與興趣,但當下的紛擾誘惑,讓原本可以萌芽的種子,瞬間被摧毀,與大腦的海馬迴擦身而過,如果可以搜集每個孩子短暫片刻的靈感與想法,大夥一起討論,在大腦多停留片刻,或許就可以讓即將熄滅的燭光,重新燃起,產生共鳴,激發合作意願的實踐可能,進而降低手機反客為主的亂象,讓它回歸原本所屬的工具角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