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爸爸》是孩子生病了?還是香港生病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爸爸》讓我有種揮之不去的壓抑感,仿佛它不僅是故事中的情感,也是對這幾年香港電影氛圍的注解。濃霧之中,過去的「美好香港」消失了,只剩下壓抑與病弱的呼吸聲。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因審查而局限於家庭與小人物的題材,但像《爸爸》、《年少日記》、《窄路微塵》這樣的作品,卻在細膩之中抓住了大時代的切面。這些光影之作,如細沙般嵌入我們心中,在巨大的糖衣背後,反射出深藏的裂縫與未解的真相,讓我們不禁重新審視這個時代的重量。

一直都不太喜歡翁子光滿溢的鏡頭語言,以及破碎的非線性敘事,讓角色的情感不是以一種延展式的方式前進,反而像一場又一場的惡夢,如PTSD復發一樣一直回到原點。然而這樣的敘事手法,又意外的很適合爸爸這個角色,讓他的痛苦透過碎片的拼湊,顯得更加的濃烈。然而,我還是期待有一天翁子光的剪輯和內容可以達到節制的平衡,因為他是我在近期覺得對鏡位特別有想法的導演,從《風再起時》便觀察到,裡面有許多的運鏡方式和拍攝技巧,都保有一種獨特的美學,不禁讓我聯想到了過去香港電影全盛時期電影鏡頭語言的多樣性。

《爸爸》並非只是要提醒大家關注精神病患,它更深層次地呈現了一種壓抑的社會氛圍。透過不同角色的視角,翁子光描繪了一個家庭在悲劇發生後的碎裂與重建。爸爸試圖在回憶中找尋兒子犯罪的動機,但越深入挖掘,越感受到無力。是父子之間的疏離?.是家庭的缺陷?還是整個社會長期對問題的忽視?

劉青雲提到,電影並沒有用大量對白解釋,而是留白讓觀眾思考。而正是這種留白,凸顯了香港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極端化標籤和對「白卡」的過度恐懼。翁子光透過這部作品,揭示了在一個無法正視問題的社會中,家庭悲劇如何成為制度下的縮影,讓人深感壓抑與無奈。而這樣的氛圍,無疑傳達了對制度的不滿與對變革的期望。這種反動態度,不僅讓電影跳脫議題片的框架,更成為對社會體制的一次深刻質疑。

raw-image


看完《爸爸》,我想由衷感謝翁子光導演和劉青雲影帝,因為他們努力讓我們熟悉的香港情感得以保留,而不是拍出一部「中華電影」那樣的妥協之作。老實說,我進電影院的初衷,是想驗證那些過去香港電影的熟悉感還在不在——那些演員,那些背景,那些氣息。

雖然今天的光景早已不同,但當我看到劉青雲的表演時,不知為何,那種童年守在電視機前看衛視電影台的記憶被喚醒了,仿佛有一個聲音告訴我:「這一切並沒有消失。」只是透過電影這樣的形式,繼續傳遞著過去的溫度。

內容總結
爸爸
4
/5
富含電影纖維,能增加觀察生活的飽足感。文字熱量每100克約87大卡,心情好的話,會從臉上的洞發出自以為音樂的嗓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天,因婦科疾病緊急送往急診室的我,出院後馬上觀看了《黑箱日記》,心中湧現無法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將自身的脆弱投射到電影之中,驀然發現自己的感受竟與伊藤詩織產生了某種深層的共鳴。亞洲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習慣將聲音壓縮到微不可聞,任憑他人的評價輕易蓋過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身體,無論外在或內在,都如此
4/5黑箱日記
「我厭倦了自己。我體內的那個人是誰?為什麼總是如此疲憊,總是想要成為別人?」在《旅人所嚮》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對自我和身份的深刻追問。當這個世界不斷被簡化、被格式化,工業化革命後的人們變得如機器一般,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僅剩數據與指標,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韓國導演洪常秀試圖揭示這一現象,而他也特別指出,這
5/5旅人所嚮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4/5生之敵
「我之前曾經在其他國際影展聽到有評審說,不要再拍『疫情』電影了。」這句話是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散場後,我在影廳內聽到後方影友提起的。朋友,很抱歉當時沒有即刻回頭與你討論,也沒有先和你打聲招呼。我希望用這篇文章,作為對你的回應。 . 近期,有關「疫情」的創作確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日本電影《生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為什麼交友軟體的詐騙如此猖獗?多到連 Netflix 拍了一部《Tinder 大騙徒》,台灣也推出了《莎莉》。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這種「看不見的愛情」。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難得一見的戀愛小品,不僅將八、九十年代的浪漫情懷重新搬上大銀幕,還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詐騙」題材,讓故事更加生動
4/5我談的那場戀愛
廖克發以長達5小時的紀錄長片,深入挖掘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隱藏的二戰記憶,再次展現了他的驚人氣魄與執著。作為一位馬來西亞籍導演,他的視角尤為獨特。在台灣這片始終強調自由和平等價值的土地上,廖克發的作品所蘊含的控訴力量變得格外深刻,幾乎無法忽視。 . 這次,廖克發幾乎調動了一切紀錄片手法,為觀眾
4/5由島至島
那天,因婦科疾病緊急送往急診室的我,出院後馬上觀看了《黑箱日記》,心中湧現無法言喻的複雜情緒。我將自身的脆弱投射到電影之中,驀然發現自己的感受竟與伊藤詩織產生了某種深層的共鳴。亞洲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習慣將聲音壓縮到微不可聞,任憑他人的評價輕易蓋過我們的想法。而我們的身體,無論外在或內在,都如此
4/5黑箱日記
「我厭倦了自己。我體內的那個人是誰?為什麼總是如此疲憊,總是想要成為別人?」在《旅人所嚮》中,我們看到了這種對自我和身份的深刻追問。當這個世界不斷被簡化、被格式化,工業化革命後的人們變得如機器一般,對萬事萬物的感受僅剩數據與指標,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韓國導演洪常秀試圖揭示這一現象,而他也特別指出,這
5/5旅人所嚮
近期接連而至的噩耗與意外,讓我不禁回想起《生之敵》帶來的啟示:「你無法預知人生的結尾,也無法知道敵人何時來臨。」這部電影不僅探討了敵人是什麼,更帶領觀眾反思,敵人可能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電影中,導演吉田大八將「敵人」塑造成《雙峰:回歸》中煤炭工人的形象,並暗示敵人來自北方。對
4/5生之敵
「我之前曾經在其他國際影展聽到有評審說,不要再拍『疫情』電影了。」這句話是在《一部未完成的電影》散場後,我在影廳內聽到後方影友提起的。朋友,很抱歉當時沒有即刻回頭與你討論,也沒有先和你打聲招呼。我希望用這篇文章,作為對你的回應。 . 近期,有關「疫情」的創作確實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例如日本電影《生
4/5一部未完成的電影
為什麼交友軟體的詐騙如此猖獗?多到連 Netflix 拍了一部《Tinder 大騙徒》,台灣也推出了《莎莉》。即便如此,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這種「看不見的愛情」。 最近看了一部香港難得一見的戀愛小品,不僅將八、九十年代的浪漫情懷重新搬上大銀幕,還結合了當下最流行的「網路詐騙」題材,讓故事更加生動
4/5我談的那場戀愛
廖克發以長達5小時的紀錄長片,深入挖掘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隱藏的二戰記憶,再次展現了他的驚人氣魄與執著。作為一位馬來西亞籍導演,他的視角尤為獨特。在台灣這片始終強調自由和平等價值的土地上,廖克發的作品所蘊含的控訴力量變得格外深刻,幾乎無法忽視。 . 這次,廖克發幾乎調動了一切紀錄片手法,為觀眾
4/5由島至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兩個多月前的農曆新年假期間,香港地清清靜靜,我特地跑去戲院看《但願人長久》優先場,院內卻差不多full house,有趣有趣 《但》主角一家的基層新移民背景,置於近年的香港屬於比較敏感的議題,但整體其實是一部敏感細膩的半自傳私小說;而且導演第一部長篇作品就自編自導自演(後段一部分),實力不容小覷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標籤:電影 評分:⭐️⭐️⭐️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觀影一個多小時,如坐針氈。除了導演成功營造隨時在爆破邊緣的氛圍之外,還有切實呼應小曉媽媽發自內心的呼喊「我每天開心的事已經夠少了」(語意近似,非原句),整部電影密集堆疊一次又一次的衝突、意外、人生困境,以及所有「媽媽不像媽媽,小孩不像小孩,老師不像老師」的角色。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這是一部劇情深刻的香港電影,充分探討父母是否有傾聽孩子的聲音以及追求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的內心掙扎。該文章以個人觀後感為主,從主角的信念和成長歷程談起,並對於自身成熟過程產生的疑問和反思。文章通過敘述與主角內心感受連結,讓讀者能夠產生共鳴。
Thumbnail
兩個多月前的農曆新年假期間,香港地清清靜靜,我特地跑去戲院看《但願人長久》優先場,院內卻差不多full house,有趣有趣 《但》主角一家的基層新移民背景,置於近年的香港屬於比較敏感的議題,但整體其實是一部敏感細膩的半自傳私小說;而且導演第一部長篇作品就自編自導自演(後段一部分),實力不容小覷
Thumbnail
導演相米慎二以他經常關注的兒少成長議題,結合溫暖深沉的影像與魔幻寫實風格,成就了電影紅紅豔豔的成長樂章。當思緒在舞蹈、情感在跳躍,穿插其中的意識流長鏡頭,帶領觀眾流向使人迷離、漂泊的汪洋裡,同小蓮一起,擁抱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傷、尋回一些失去的夢,最後回歸探覓電影的主旨:家庭的真實與流動。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標籤:電影 評分:⭐️⭐️⭐️
不太看台灣電影。 台灣得獎的電影,劇本肯定寫得很好,演員也一定是演技很細膩,並非否定台灣電影的創作與質感,而是發現那些台灣「好看」的電影,幾乎都會我深感痛苦⋯ 原生家庭、病痛、絕望、無能為力、憤怒、相愛又相殺、放下一切遠行出走⋯等等,發生在自己身上或週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即視感,太真實⋯
Thumbnail
觀影一個多小時,如坐針氈。除了導演成功營造隨時在爆破邊緣的氛圍之外,還有切實呼應小曉媽媽發自內心的呼喊「我每天開心的事已經夠少了」(語意近似,非原句),整部電影密集堆疊一次又一次的衝突、意外、人生困境,以及所有「媽媽不像媽媽,小孩不像小孩,老師不像老師」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