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兩個他都看不起。但一般是為人稱道的。
儒就是讀書人,俠是什麼?
郭靖想出了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其實俠就是「義士」。
只是「義」這件事,未必符合當代價值觀。
不是「正義」。
但游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靠杯,游是什麼?游是「不拘」。
簡單說,游俠是沒有老闆,沒有歸屬的俠。
啥意思呢?比方戰國四公子,孟嘗君什麼的就是俠,但他們不是游俠。順帶一提,他們的門客則叫做「俠客」。
回過頭來,俠就是「信守承諾,扶危助困」的人。
但是單人的俠,大多會消失在記錄上,司馬遷也找不到,甚恨。所以到頭來,他還是只能記一些漢初的黑幫老大來做游俠列傳。糟糕說溜嘴了。
第一個是魯國,山東的朱家(漢人角度看做姓朱名家)。
魯是儒家的大本營,朱家不與之同道,本身就是很俠的一件事。
在嚴峻的秦法之下,朱家藏匿使之活命的豪士,數以百計。而且朱家是傾盡所有在幫助大家,自己吃不好穿不好,出門也只能騎腳踏車,不是,是牛車啦。
他最有名的事蹟,就是曾經幫助季布。
季布是項羽的將領,項羽敗亡後,劉邦就通緝他。下令要是有人藏匿季布,罪及三族。於是季布逃去濮陽投靠了周氏,但周氏認為很快劉邦的人就會追來,就跟季布商量,把他混在奴隸中,賣給了朱家。
朱家認得季布,買下來之後就跟自己的兒子說,田裡面的工作都聽他指揮,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與他同席。
然後,朱家就自己前往洛陽,求見劉邦的大臣夏侯嬰。
兩人應該是舊識啦,朱家試著探夏侯嬰口風,與其追殺季布,不如納為己用。
但夏侯嬰也很快察覺不對:朱家俠名通人知,現在哪壺不開專提季布……夏侯嬰當下表示,你說得很對,我這就去跟劉邦說要招募季布,不該殺他。
季布從此成為劉邦重臣,想要答謝朱家,朱家卻從此不再與季布相見。而朱家以下,還有田仲、劇孟、王孟、瞷氏、周庸等等大俠。
欸我有讀書的,我知道劇孟,劇孟涉及了七國之亂。當時周亞夫搶先去跟劇孟搭上線,奠定了勝機。
問題是,漢景帝可是個賤人啊。
要是以後有別的豪俠站在造反方怎麼辦?漢景帝就來了個掃黑行動,派人誅殺了不少豪俠。
殺得盡嗎?越殺就越多了。
再來,是郭解的故事。
郭解是軹人,跟幾百年前的聶政是同鄉,也是許負的外孫。許負是漢初很擅長看相的那個人,很多政界名人都被她預言過。欸對,根據漢晉人的考證資料,許負有可能是女性,更被封明雌亭侯。
三國志注裡面提到,許負可能是方言「許母」的意思。但封亭侯的部份顯得奇怪:西漢沒有亭侯這個爵位。
郭解家的俠氣,那是從他爸就開始了,很不幸的,他爸在漢文帝掃黑就死了,看來漢初是代代誅俠。
郭解身材短小精悍,不喝酒,還小的時候就快意恩仇,動不動就殺人。長大一點,有朋友要報仇他就兩肋插刀,甚至私鑄錢,盜挖墳墓,整一個不法分子。
也是命不該絕,官府要抓他或是被仇人圍攻,郭解通常都能逃脫,甚至碰到大赦。就這樣上了年紀後,郭解才慢慢理解到「俠」之真義,不再跟人逞兇鬥狠,而是傾盡心力幫助他人且不居功,不收回報。
「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金故云。」
不過司馬遷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郭解的內心深處,依然是那個兇狠的黑道大哥,只是他現在都是使個眼神而已。
傾慕郭解的少年仔,只要知道郭解「瞪過誰」,就會私下代替他「處理」對方。
郭解真的是任俠道歷史研究的標竿啦。
有一次,郭解的外甥跟人喝酒,仗著舅舅的勢欺人,結果被人殺了。
郭解的姐姐,外甥的老母很生氣:「我弟弟的義名如此,居然連殺他外甥的兇手都找不到?」就不收葬兒子的屍體,丟在路邊,讓人知道郭解只是徒負其名。
郭解也不動聲色,讓人去找到兇手,勸兇手自己來向郭大俠認錯。
當著面,郭解就說:「是我們家的孩子不對,你殺得很好。」把人給放走,並且收葬了外甥。
哇,郭大俠如此公平公正公開,誰還管他私德有什麼問題,民眾都要來加入他的黨派了。
郭解聲威至此,平時外出可比縣官還威風,那是一個生人迴避。偏偏又有一回,有個人不但不躲避,還坐得很囂張在看。
懂黑道的都知道要出事了,郭大俠的小弟們也要準備出手了。
郭解卻說:「他對我不恭敬,一定是我品德不好,他能有什麼罪呢?」
大哥的氣魄,就是說一套做一套。郭解把治安官給叫來,叮囑之後有勞役召集時要好好「照顧」一下這位弟兄。
當時是可以花錢請人代替自己服一種叫「踐更」的勞役。而治安官每次都不問這位弟兄,直接就要他去報到,不准請人替代。
正當弟兄不知如何是好時,郭大俠的使者就來幫助了他,他這才明白是自己衝撞了土地神,趕忙前去謝罪。
連地方官都要聽郭解的,郭解的名聲能不更旺嗎?
郭解的老家軹縣,在洛陽的北面。
有一天,一個洛陽人到軹縣來請人公親。找了幾十個豪戶,都沒人敢插手,只有郭解接見了他。
是這樣,大家各自有自己的地頭,軹縣的黑道,你不應該去干涉洛陽的事情。那大致也可以推斷,這個人的仇家,在洛陽比較有頭有臉,所以洛陽黑道都不挺他。軹縣黑道也不敢插手。
而郭解插了手,解決了這件事。
這個狀況就很像東漢末年,孫堅身為長沙太守,卻跨郡攻打零陵與桂陽的賊人那樣。
但郭解可沒有孫堅那麼牛氣,他還特地叮囑雙方要再演一下,等他離開後再請洛陽當地大哥們來擺個酒再和解,免得讓洛陽黑道沒面子。
即使郭解在「地下世界」這麼大牌,但他表面上對於官府那是很恭敬的。可洛陽這事之後,誰不知道郭解的影響力不僅止於軹縣,連周遭郡國都要賣他面子?
後來,漢武帝要強制各地有錢人搬去茂陵,當時的標準是家產三百萬。
郭解因為經常幫助別人,名下的財產其實不多,但誰都知道他連結出去的勢力不可小覷。官員也只好把郭解列上了名單。
在朝廷上,衛將軍卻出來說話了:「郭解家貧,應該不用遷徙。」
衛將軍在西漢基本就是大司馬兼領,漢武帝的大司馬衛將軍雖然沒有記錄,但基本上就還是衛將軍,衛青。
漢武帝聰明絕頂,當下表示:「一個平民能讓衛將軍出來幫他講話,怎麼可能是窮人?」
溫馨提示,最後這個詔命就變成「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
原本漢武帝對於黑道(豪傑)是沒有認識的,謝謝衛青喔。
郭解搬家的時候,成千上萬的軹人出來送別。
司馬遷額外記了一筆,當時「護送」郭解家族的縣掾楊氏,被郭解的姪兒給殺了,雙方自此世仇,史記大概哪邊有用到這條吧。
大概可以想像,楊小哥認為郭家離了土要囂張不起來了,沒想到人家還是沒在怕的。
總之,郭解進入關中,當地的黑道啦長老啦先搬來的後到的,大家都忙著要跟郭解攀個交情。
郭解雖然行事低調,但因為姪兒殺了楊氏,人家可是命官,家裡頭一狀告到漢武帝那,漢武帝立刻下令要逮捕郭解。
漢武帝聰明絕頂耶,這人居然可以透過衛青在朝廷發聲,何其可怕。
郭解也不是傻,就展開了亡命生涯,往太原逃竄。要度過黃河時,守關的人不認識郭解,就放他過去了。神秘的是,後來朝廷的人追捕到這,卻發現守關的人已經自殺了,就此失去郭解的蹤影。
好啦看那麼久了哪有什麼神秘的,郭解不殺人,自有代勞者。
不過,惹到漢武帝就沒有逃得了的。
郭解最後不但被抓回來,過去的所有犯罪事蹟也都被挖出來。但郭解會怕嗎?我不知道啊,人又不是我殺的。
怎麼辦?儒家代表公孫弘站出來了。
「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
是不是開頭就說了,儒跟俠雖然都被法家歸類成同一種壞蛋,但儒跟俠從來也不對盤。
而漢武帝?那是支持儒跟法的男人。
【俠客三國】
了解了俠客的定義,就找三國來玩玩,我第一個想到就是許褚。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也。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漢末,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
一開始許褚是保鄉衛土,大家都來幫忙,很正常很OK。但「太祖徇淮汝,褚以衆歸太祖」的這個眾是誰呢?
「諸從褚俠客,皆以為虎士。」
定義會隨時代轉移,但這邊看起來就是司馬遷說法。
許褚是個「養俠」的黑道大哥。
相比之下,典韋才是跑單幫的俠客:「典韋,陳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有志節任俠」。
我覺得陳某應該沒抓這個點,但《火鳳燎原》兩人的背景設定卻是對的。
頂多就是許家的黑幫由許褚的哥哥「許定」來帶領。
所以說,很多時候拚的不是考證多詳細,內化到一個程度信手捻來便是。
然後看到竹林七賢的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
他自己是俠,然後熟的都知道,雖然阮籍是紅戰士,但大家是來嵇康家聚會的。問題在於嵇康養的這些人,一來他不當人家是客,二來那些人也不俠,所以竹林幫並不是一個黑道組織(笑)。
同樣用「俠客」切入,我們可以看到曹操有個部下叫史渙。
「少任俠,有雄氣。太祖初起,以客從。」
也是俠客,曹操的俠客。也可以看出曹操不是小混混,真的是有自己的「孟德組」。
孫策也是「好俠養士」的雙料老大,講真比曹劉都有「遠見」,一切還是要歸功於周瑜啦。
三國從黑幫起家,不是新聞。
曹操所在的中原河北山東歷史悠久,人慕任俠也很正常。《劉曄傳》則說:「揚士多輕俠狡桀」。有點歧視但也符合整本三國志的調性。
揚州的分類很有趣,這邊不是「豪俠」或「游俠」,而是輕俠。
輕俠是什麼呢?我們看幾個《漢書》用法。
「朱雲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
「陽翟輕俠趙季、李款多畜賓客,以氣力漁食閭里,至姦人婦女,持吏長短,從橫郡中,聞並且至,皆亡去。」
有些解釋說是「輕生重義的俠客」,那不會是對的,那就是「俠」的意思而已。
從《漢書》的第二個案例首先我們知道,盜賊是大型團夥,為禍等級是郡。輕俠則不是過是「閭里」。
但到了第三的趙季等人,為什麼就縱橫郡中呢?因為他們有養賓客。
我想這個「輕」跟「豪」應該是相對的,也就是輕俠沒有「那麼嚴重」的在違法犯紀。以趙季李款來畫一條線的話,看起來可以抓「不害人命」。
但三國志裡面有名的輕俠,也就是凌操跟甘寧兩個,別無分號。而甘寧有「寧輕俠殺人,藏舍亡命,聞於郡中」的記錄。
但陳壽不是這樣寫,陳壽只寫甘寧「好游俠」,也沒有寫殺人。
因為「俠」並不只是一個品德,大部分時候是指一種身分。
你知道,在漢朝確定姓名結構之前,身分是一個重要的指稱。甚至剛開始大家都還會用身分來做表字。
可身分其實是會改變的。
甘寧很多行為都是「非一般規範」。也許他本來只是輕俠,但卻殺了人,一下子名聲就大開了。
甚至揚州還有一種「山俠」。
你要是懂山越,山俠這字眼看起來就特別可愛了不是嗎?我相信那是同一個指稱,只是幫助你的叫俠,反抗你的叫越而已。
比起俠客,三國更多的是豪傑。
應該說,豪傑比較能用在「不特定指向」,要拿來一次性囊括游俠、世族、盜賊,軍閥……都沒問題的。
大概就說到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