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書館打書釘,無意中碰上這本有趣的書,作者是香港填詞人周耀輝。
他自80年代末期開始創作至今,維基百科說他填詞的作品就有逾千首之多*,並指周耀輝『與林夕、黃偉文合稱「香港三大詞人」』。作品包括方大同的《愛愛愛》和陳奕迅的《人啊人》。
這位多產的填詞人,究竟是用甚麼方法去找靈感、啟發延綿不絕的創意呢?
在《7749:四十九個我試過/聽過/想過的創作練習》一書^,周耀輝就分享了他用來刺激創意的小玩意,下面就介紹當中的五個。
這是全書中叫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練習,任務就是「寫一篇完全不用形容詞的文章」。
我試着叫自己先寫句子,便想到「這杯咖啡很熱」那個「熱」字就不能用了。那我們要怎樣去寫才能夠在不用形容詞之下表達這杯咖啡很燙嘴呢?噢,「燙」也是形容詞啊⋯。
這個遊戲真好玩,寫句子已經很困難了,要寫一整篇文章簡直是要腦袋做劇烈運動呢。
「找一個你覺得自己不屬於的地方,走進去吧。」
周耀輝說在健身室、開幕酒會等等場合,總會見到一兩個表現出與該環境格格不入的人。他叫大家去一個自己平時不會去/不喜歡去的地方/場合,體會置身其中的滋味。
「跟人見面談話的時候,盡量不搭話,只重複對方說的最後一句,和聽。」
周耀輝一位精神科醫生朋友見病人時就是用這個方法,令她「聽到很多很多」。
我們可能習慣了你來我往的對話,用這個純粹聆聽,只許自己重複對方說話的方法,會帶來甚麼啟發呢?
「選一位人物/動物,已故的/健在的,陌生的/熟悉的,都可以,假設和對方有個飯局,你會問甚麼,對方會答甚麼。」
文中就以柏拉圖為例,想像他會如何評價互聯網,也想想他對真人秀的看法⋯⋯,把你與他的這個對談寫下來。
在大學修讀英國文學的周耀輝,指出「文字盛載的除了意思以外,還有聲音。」他以自己的體驗為例,大學論文要以 Virginia Woolf 的《To the Lighthouse》為題,發覺自己看不到書中的世界,懊惱不已。於是他換個方式,叫自己讀出來,發聲把全本小說讀一遍。然後他說,「我竟然哭了」。
他的領會是:「假如文字的意思是屬於頭腦的,那麼文字的聲音可能是屬於心的。」
那麼,我們要做的創意任務是甚麼呢?
「把你的文字讀出來,錄起來,再播給自己聽,聽聽當中的抑揚、頓挫、韻律、節奏等等與聲音有關的事情,有多少觸動了你的心。」
讀到這兒,各位喜歡寫文章的朋友是否已經躍躍欲試,想着選出自己那一篇作品來讀一下呢?事不宜遲,今日的創意練習就由這個開始啦!
參考:
*《周耀輝》 維基百科。
^《7749:四十九個我試過 / 聽過 / 想過的創作練習》 。周耀輝。香港:亮光文化,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