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觀念中,性格內向、缺乏自信、文化差異大、有心理疾病或無家可歸者,往往被視為「邊緣人」。然而,在社會學與心理學的語境中,「邊緣人」特指那些在社交互動處於邊緣或孤立的個體,通常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致使他們無法融入主流社會。 邊緣人的成因
邊緣人的形成因素很多,首先,不少人因社交能力不足,缺乏溝通技巧,導致建立人際関係及維繫人際関係都非常難,致使他們在面對群體或陌生環境時陷於不安,進一步加劇孤立感。
其次,個人性格極度內向、喜歡遺世獨立,或採取與主流價值觀相左的生活方式,都可能與群體產生疏離。再如患有精神疾病、憂鬱症和焦慮症者,不僅削弱自制力,使社交活動變得困難,從而產生惡性循環。
第三,生長環境和社會化過程,也是邊緣人的重要成因。特別是那些成長過程中缺乏親情支持、或被刻意忽視、甚至受到虐待的孩子,往往在成年之後繼續採取與社會隔離的行為模式。此外,文化差異也不可忽視;尤其是移居至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環境時,語言障礙與文化隔閡,都會加深疏離感,增大邊緣化的處境。
邊緣人的特徵
邊緣人的特徵可以從行為和心理層面加以辨識。例如慣於獨處、缺乏穩定支持網絡、迴避社交活動,都是典型的指標。此外,自我形象低落、社交恐懼症,以及過於依賴虛擬社交平台,均將使其處於邊緣人狀態。尤其習慣在網絡世界尋找慰藉與認同者,不願意在生活中與人建立實質関係者,更容易成為邊緣人。
邊緣人群體的多樣性
邊緣人的形態極為多樣,涵蓋社交焦慮者、有特殊癖好者、文化背景特殊者,以及心理疾病患者或遭受社會歧視者。他們之所以被貼上邊緣人的標籤,往往是因為行為表現與主流期望存在落差。然而這些標籤又經常過於武斷,導致其才華被忽略。事實上,許多邊緣人擁有獨特的天賦和能力,絕非天生注定與成功無緣。
理解與包容的必要
邊緣人是每一個社會都會出現的現象,探討邊緣人問題時,應該避免片面化或標籤化。透過更為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才能避免差誤,宜以開放與包容的態度接納他們。如此,不僅能夠促成社會多樣發展,也為每個邊緣人提供融入與貢獻的機會,共創更具包容性的社會環境。
https://youtu.be/Mzp5RbAD1bQ?si=FZ2YRHZcN0M2X_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