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一早起床看著鏡子,梳著柔軟的頭髮,微笑的對著自己說:”今天妳要當個優雅的媽媽。”
經過和6歲孩子一天的相處後…
下午,她頂著從炮灰裡出來的爆炸頭,獅吼般,大聲對玩具堆裡,玩得不可開交的孩子說:”你給我把玩具收回去!
孩子講不聽、不要做、不想做的拔河戰,相信是許多媽媽的惡夢。如果想維持一早起來的那份優雅,晚上能優雅的和孩子說話道晚安,可以試試應用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來訓練孩子。
運用邏輯後果和自然後果是近來我在閱讀《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這本書所提到的方法,這個用來訓練孩子自律和負責的原理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是一種正向且有效的方法。
自然後果如其字面意思,也就是運用孩子行為之後所產生的自然結果,經自我學習而養成自律的行為。
生活中的應用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孩子因為不吃正餐,經驗到肚子餓後,選擇規律飲食;在走廊奔跑跌倒受傷,自然學習到要慢慢走路。
想到許多孩子出現自然後果的經驗,家長可能馬上會感到困惑的是,那為什麼我家孩子還是不斷在讓我催他吃飯,追著他不要跑啊?
在《教出有勇氣與行動力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到”孩子經驗到行為的自然後果時,父母不再處罰孩子,也不趁機說道理。責備和處罰說教都會消蝕自然後果的功效。”
也就是自然後果之後如果加上責罵就難有效用,父母在孩子承受後果時最需要的是給予情緒接納,而不是責罵。
相對於自然後果,邏輯後果就是人後的後果,也就是父母給孩子的行為後果,這個後果不是隨意給的,而是經由民主討論而來,讓孩子從行為後果裡學習自我控制,逐漸成為負責和自律的能力。
邏輯後果很像要孩子服用一帖良藥,大家知道,良藥總是苦口,要孩子接受一種與其自主本性不合的限制,優先要考量的是如何讓孩子願意接受。
邏輯後果要透過民主討論達成約定後果, 作者認為”邏輯後果的目標不在於孩子必須接受行為的後果,而在於訓練孩子透過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尊重,讓孩子不在強制的狀況下達到自我負責和自律。”在討論過程裡,孩子感受到被平等尊重的對待,自己的話能被重視傾聽,更願意共同思考調整行為的方法。
教養是親子共同合作的歷程,我們可以從父母和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如何發揮效用。
教養是一場長期的接力賽,父母需要正常看待執行時的困難和挫折,理解到好的方法也需要積極等待,因此,作者也在最後提醒我們,萬一在過程中引發衝突的兩”不”,也就是不要讓衝突擴大,也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在屈辱下投降。
讀完這個篇章,我最大的收穫是重新認識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原來這兩個方法應用最重要的原則在於安全信任的關係和民主討論,而一般在討論時,常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把這兩個方法放在行為層次來討論,以致於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失去了孩子的角度,就難以達到運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