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人從靈感或聽講到書寫的細節是怎樣的結構或進行步驟。
今天在閱讀賽斯書時,意識到我為何平時很難在聽講時直接聽打或書寫整理成文字,其實這個情況帶給我某程度的幫助和困擾。先不說科學性知識內容或邏輯思維辯證這種考驗大腦的理解水準,純粹就一般的對話溝通或聽講,細微地發現我常常先感受到的是許多情感能量,然後慢慢地浮上來,感覺因各種情緒帶來心的悸動,帶動著喉嚨表達以及一點點大腦的認知組織運轉。靈感來到的方式也是差不多,先是腦袋閃進許多想法或影像畫面,然後重重地敲擊震盪著心,但如果當下沒有機會表達出來或記錄下來,又或是懶得把一團靈感梳理寫下,後來就慢慢失去它(一種情感性能量)了,即使還有想法架構,但只剩空殼卻沒fu了。
或許跟多數人認知相反,對我而言這種幾近"通靈式"不用大腦的對話,溝通效果常常最好。大腦理性部分作為組織結構語言方式幫助表述,但凡想在理性認知上多一點停留,常常就不懂了或者很難再解釋。我想,這能力在助人工作的對話中情感、靈感先行,非常能夠深度同理共感,此時的互動時常可以在一種非常好的感動共振能量狀態中開展。
困擾的是,很難及時紀錄,一旦理性思維開始運作,像是流動能量中加了冷凝劑,狀態容易慢慢凝固,而失去感覺。我得要想想屬於自己方便的速記方式,幫助自己紀錄重點又不離開當下。噢! 對,這就是接近"進入心裡時間"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