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由死入生(第8章) From Death into Eternal Life (Chapter 8)
這是對《世界在等待的门徒》一書 第八章“死亡”寫的讀書筆記 (part 9)最后一章
作者:斯托德 (John Stott) 著;黄淑惠译. — 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5.1
有死入生——讀《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八章《死亡》有感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約翰福音 12:24
一、序言
當我們談論死亡時,許多人會感到恐懼,因為死亡意味著結束、失去、告別。然而,在基督信仰中,死亡卻被賦予了另一層更深遠的意義——它是通往生命的必經之路。斯托得在《世界在等待的門徒》第八章《死亡》中,從六個層面探討了「透過死亡獲得生命」的奧秘,這與耶穌的教導一脈相承。
斯托得提醒我們:「基督教信仰使人得著生命——永恆的生命,豐盛的生命;但通往生命的道路,卻是透過死亡。」這句話深深震撼了我,它顛覆了世俗的價值觀,使我重新省思自己的信仰旅程。
二、救恩:與基督同死,向罪而死
「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 6:23)這句經文清楚地揭示了一個事實:罪使人與神隔絕,最終導向死亡。然而,神的愛在於祂為我們預備了救恩,耶穌基督代替我們承擔罪的刑罰,使我們能得著永生。
「基督的死無法自動帶給人任何好處,除非我們願意接受祂為我們帶來的益處。」斯托得這句話點出了信仰的關鍵:我們需要憑信心與基督聯合,與祂一同死去,向罪而死,才能經歷復活的新生。我們不再屬於舊人,而是成為在基督裡的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 5:17)。
三、作主門徒:向自己而死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 9:23)
這句話對我們而言或許已經耳熟能詳,但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天天」背起十字架?這並不僅僅指外在的苦難,更是指向我們內心的順服——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驕傲、慾望、計畫,讓基督完全掌管我們的生命嗎?
耶穌的門徒之路是一條「死路」,但這條「死路」卻是通往真正生命的道路。當我們學會向自己的老我死去,我們才能真正活出基督的樣式。
四、宣教:向個人抱負而死
「死亡讓生命結出累累果實。」斯托得用這句話形容宣教的本質。許多宣教士為了回應神的呼召,不惜放棄舒適的生活、個人的夢想,甚至冒著生命危險進入未得之民當中。這種「向自己而死」的精神,使福音能夠傳遍世界。
斯托得提醒我們,宣教不只是少數人的呼召,而是所有基督徒都應該參與的使命。我們或許不一定需要跨越國界,但我們是否願意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福音的緣故放下自己的驕傲、文化優越感,甚至被誤解與拒絕呢?
五、迫害:向個人安危而死
全球許多地方的基督徒仍在面對迫害。根據統計,超過六十個國家的基督徒因為信仰而遭受逼迫,甚至被監禁、酷刑、處決。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迫害無法消滅基督教,反而使信仰更加純粹、堅定。
斯托得引用了一句話:「真正的基督徒可說是『從死裡活過來的人』。」這不只是指肉體的復活,更是指我們願意為了基督的緣故放下對個人安危的恐懼,勇敢地活出信仰。
六、殉道:向個人生命而死
「殺戮是你最厲害的武器,而我最厲害的武器是死亡。」這是羅馬尼亞教會領袖約瑟夫·托恩博士在面對迫害時的話。這句話讓我想起許多殉道者的見證,他們選擇忠於基督,即使要付上生命的代價。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在被處決前說:「這個結束,卻是我生命的開始。」殉道不是悲劇,而是榮耀的冠冕。這樣的信仰挑戰我們:我們是否願意為基督而活,也為基督而死?
七、死亡的必然性:向世界而死
斯托得最後探討了「身體的死亡」。雖然死亡帶來痛苦,但基督的復活已經戰勝了死亡,使我們有盼望。我們的身體雖然會朽壞,但將來我們會以榮耀的身體復活,如同種子變成美麗的花朵。
正如斯托得所說:「當我們思索等在前頭的未來時,總是能說『最精彩的還在後頭』。」
八、結語
這一章讓我深刻體會到,基督信仰的本質就是「由死入生」的過程。從救恩、作主門徒、宣教、迫害、殉道,到最終的身體復活,每一步都是在死亡中迎來新的生命。
斯托得的話語成為我的提醒:「只有當我們望見死亡帶來的榮耀時,才會心甘情願地放棄生命。」願我們都能效法基督,勇敢走上這條由死入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