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隨意地滑動著 Netflix,想找一部電影來填補這段假期的尾聲。或許是因為標題的某種吸引力,或是葛倫·克蘿絲(Glenn Close)那張沉靜卻帶著故事感的海報,讓我點開了這部 「愛·欺 The Wife(2017)
」。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部描繪成功作家人生的電影,卻沒想到,它以細膩而壓抑的方式,揭開了文學創作與婚姻關係中的另一層真相,那些不被看見的才華,那些長年沉默的筆跡,那些本應屬於某個人的榮耀,卻被另一個名字寫上封面。
電影裡,世人眼中的「偉大作家」站在鎂光燈下,享受榮耀,接受採訪,談論他的創作理念。而他身旁的妻子,則始終微笑地站在一旁,舉止得體,無可挑剔。
但當鏡頭停留在她的臉上,當她獨自坐在房間裡,當她的眼神在回憶與現實之間遊移,我開始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婚姻的戲劇——這更是一場關於創作、隱忍與光環歸屬的無聲角力。
什麼才是一個作家的真正成就?是他的名字被寫在書封上?是他站在舞台上接受掌聲?還是那些未曾被承認,卻撐起整部作品的靈魂?
電影沒有刻意地去批判這段關係的對錯,而是用無聲的對比,讓觀眾在每個畫面中感受到不言而喻的壓抑與掙扎。
有一場戲,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在一場宴會上,丈夫正興奮地與出版社的人交談,討論他的新書。而妻子則端著酒杯,站在角落,靜靜地聽著這場對話,那是她再熟悉不過的故事,那是她早已能背誦的每一句話,但她卻沒有任何發言的機會。
她只是微笑,禮貌地點頭,然後靜靜地喝了一口酒。
那一刻,我彷彿能夠感受到她的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才能讓一個人習慣性地收起自己,讓另一個人閃耀?
她的沉默,或許是習慣,或許是無奈,也或許是她曾經做過的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究竟是因為愛?還是因為那個時代,從來沒有給她另一條路?
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層次,是對「創作所有權」的隱喻探討。
當一本書出版,封面上寫著某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否真的代表了它的靈魂?創作究竟是來自一個人的才華,還是來自無數次的修訂、討論,甚至是另一個人不曾被看見的付出?
歷史上有許多女性作家曾因時代限制而被迫以男性筆名發表作品,或者將自己的創作隱藏在丈夫的名下。The Wife 讓人不禁思考,這樣的情況是否真的只是屬於過去?
今天的世界,是否仍然存在那些不被署名的才華,那些無法公開的創作痕跡?
影片結束時,妻子坐在返程的航班,輕撫著筆記,彷彿在思考什麼,又似乎什麼都沒有想。飛機航行在天際,我感覺時間在此刻靜止了!
我關上電視,卻久久無法離開這個故事。
多少偉大的故事,其實並不只屬於一個人?多少文字的靈魂,從來沒有被寫上書封?
而我們,又是否曾經忽略過,站在光環背後的那個人?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