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金石堂
相信許多人都認為平時多動腦,在晚年的時候較不會得到失智症。其實這項推論可能只是我們勉勵他人與自己的一種說法,因為日本腦科學專家恩蔵絢子的母親原本在生活上就頗為活躍,不料卻在六十五歲的時候確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整個人性格驟變,連原本熱衷的合唱團也不參與,而恩蔵絢子雖然心理上飽受衝擊,在生活各個層面上卻必須要立即適應與改變,於是秉持著研究的精神從旁觀察與思考母親的變化,得出失智症並不會讓人喪失「本質」的結論,也期盼透過加深理解來消弭人們對失智症的恐懼。
恩蔵絢子在其著作 《你忘了一切,卻沒忘記我》這本書裡提到自己從未離家,在生活上也一直仰賴母親的照料,沒想到原本擅於料理與家事的母親突然什麼都不做,一個人茫然地呆坐在客廳沙發,也開始明顯出現記憶與認知的喪失,由於阿茲海默症的確切成因仍然不明,也沒有特效藥,所以對於患者家屬而言是很令人沮喪的一件事。
難道,只能持續服用延緩病情的藥,等待患者的病症日益惡化嗎?恩蔵絢子藉由腦科學的專業來跟大家分享大腦的奧秘,也透過與母親的互動來告訴大家應該要轉換看待患者的角度與心態,不要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能力不同,也不要因為現今的行為改變而認定患者變了一個人,反而應該要接納腦部的病變所導致的結果,把問題放在如何讓患者在保有尊嚴且安心的情況下去從事能力所及的事情,盡可能抱持著體諒而非指責的態度去面對。
對於恩蔵絢子而言,她認為母親的本質依然存在,會對女兒表現出關心與愛,即便母親時常洗碗只用清水,也會擅自拿她的衣服去穿,但她可以理解母親的轉變是病症的關係,而不是變成了一個「講不聽」或「不尊重他人」的人,若是同住家人帶著指責及嫌棄的態度去面對患者,想必只會引發患者的愧疚感而造成彼此之間的衝突,有不少案例就演變成患者離家出走的情況,反而造成後續更多的不便與麻煩。
回想我的祖母在八十幾歲之後也出現失智的症狀,只是我們沒有特別帶去醫院診斷,單純用平常心去面對與互動,猶記得長年北漂在外的我久久回家一次總要被重複詢問相同的問題,甚至還問我是否仍在讀書或結婚生子,雖然當下確實對於祖母的記憶力衰退感到訝異,但全家人都沒有把祖母的改變視為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反而耐心地給予提醒與回覆,所幸順利平安地度過祖母的晚年。
恩蔵絢子表示阿茲海默症患者本人會開始感受到「無法獨立完成事情」的挫折感,而家人也會面臨「無法主導自己人生」的無力感,也就是說這個病症會讓整個家庭成員都受到影響,所以更要接觸外界締結人際關係來分擔壓力,適時地與街坊鄰居或友人互動也對情緒有正面的影響,千萬不要形成患者與家人之間緊密又封閉的仰賴關係。
許多人會無法接受患者忘了自己是誰,或是彼此之間珍貴的記憶也從患者腦袋中消逝,甚至武斷地認為患者罹患失智症一定很痛苦,其實這些不幸都是我們的想像,也會為我們帶來心理上的恐懼與不安,只要細心去觀察一定能察覺那些未曾改變的本質。
這是一本帶給阿茲海默症患者家屬撫慰及鼓舞的書籍,兼具腦科學知識及溫暖情感的筆觸,帶領所有深陷痛苦的患者及其家屬去深信即使失智仍有感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