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很多的事情想要做,卻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壓力很大」?
如果你認同上述的想法,就表示你也跟我一樣。
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專注力和精力會隨著時間的進展而減弱。如果試圖要完成太多事情,會導致容易分心和疲倦降低做事效率。
根據 82 法則,20% 的工作創造 80% 的成果。在一天所有事情當中,只有少數幾件重要是影響你的目標。
把精力放在少數「高度影響」的事情上,才能有效快速推升任務的進展。
要有效管理時間,在於區分重要與次要的事項。可以利用 「艾森豪矩陣」(緊急 vs. 重要)或列出代辦事項,挑選當天最重要的任務,確保優先處理對自己最有影響的事情。
當面對一項看似困難的任務時,多數人會因為「難度過高」而產生拖延、逃避的情緒,導致行動力下降,甚至放棄。
例如,想讀一本書時,可能因為「書太厚、字太多、內容晦澀難懂」而喪失動力。
解決辦法就是將大事情拆解為小步驟,「降低執行門檻」。
以同樣讀書為例,可以從每天閱讀 10 頁開始,當我們把目標細分並專注於當下的小步驟,不僅能減少壓力,也能提升執行效率,讓困難的事情變得更容易開始與完成。
還有另一個方法是,有效的時間管理能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任務,其中 「番茄工作法」 是一種常見且實用的技巧。
這個方法將時間劃分為「 25 分鐘專注工作」和「 5 分鐘休息」,為一個單位,確保在高效專注的同時,適當放鬆避免疲勞。
現在多數人,忙碌於上班、上課,回到家就累得半死,難以再投入額外的學習或自我成長。然而,若能善用「零碎時間」,即使時間短暫,也能累積成果、提高效率。
例如,通勤時,有 20 分鐘可以聽聽播客、等待時,想想有哪些事情沒有完成、休息時,整理筆記。
除了工作與課業外,我曾為自己訂下每天必須完成的計畫,「閱讀、寫文章、關注時事新聞」,以充實生活。
然而,當睡意來的時候,我依然強迫自己完成,認為「做完才能休息」。
隨著日子過去,我的精神與精力卻逐漸下滑,甚至開始產生 「沒有完成計畫就感到罪惡」 的心理壓力。
今年過年期間,時間變多了,我嘗試放慢步調,挑選「三件重要」的事情來執行,而不是讓自己塞滿所有待辦事項。
這樣的改變,讓我意識到心理壓力減少許多,不再逼迫自己必須完成全部計畫,而是專注在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再有陷入「做不完就內疚」的循環。
這讓我意識到,高標準雖然能帶來進步,但若過度壓迫自己,反而可能影響長期的動力與身心健康。
因此,我開始調整節奏,學會彈性規劃與適時休息,確保在成長的同時,也能維持身心的平衡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