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4下半年幾乎每天都半夜驚醒,雖然硬逼自己提早上床睡覺,睡前做瑜珈都沒有效,直到我參考《好好休息》這本書的作法,改變心態跟學習的習慣,跟換工作單位才有改善(其實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換工作??)。如果你也有睡眠的困惱,很推薦可以看《好好休息》這本書,作者是心理學專業夫妻檔,經營哇賽心理學 X 睡眠腦科學,其中蔡宇哲中正大學心理學博士,專精於睡眠研究。
另外,我也使用《愈平靜愈有生產力》生產力這本書做補充,裡面的「急性壓力」「慢性壓力」還有「成就思維」給我很大的啟發。這本書的作者是 Chris Bailey 以打造高效生產力而聞名,在寫出《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後於世界各地演講,突然地卻焦慮症發作,過往的生產力技巧與放鬆策略,一夕之間全都失靈。
想要晚上睡眠品質好,白天就需要休息。
請想像大腦的清醒系統就像電風扇,如果白天高速運轉,晚上11點按關機鍵,並不會馬上停止運作,而是會轉速變慢,過幾秒才停止。如果我們從快速-中速-低速三段慢慢調整,這樣到按下按鍵到完全停止的時間就會縮短,就像是我們的人體清醒系統慢慢調慢速度到夜晚,就容易入睡。
我的實踐方式:自訂上班中的休息時間,騎腳踏車繞廠區。或是去巡產線,但是腦袋放空。
圖片來源:好好休息
除了這個大觀念影響我以外,這本書也破除一些睡眠迷思。
X 認為睡覺只是晚上的事:許多人認為只要晚上睡覺就好,忽略了白天行為對睡眠的影響。但《好好休息》指出,白天的活動和休息習慣會大大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1...。若白天過於緊繃、沒有適當休息,會損害晚上的睡眠。•
X「報復性熬夜」是有效的舒壓方式:有些人會利用晚上難得的空閒時間追劇、滑手機,認為這是放鬆的方式,但《好好休息》強調,這種行為會忽略睡眠的重要性,並不是真正的休息。這種「熬的不是夜,而是自由」的心態,其實是一種對白天無法掌控生活的補償,長期下來反而會影響睡眠和精神狀態。
X度假時頻繁使用電子產品:即使在度假期間,若頻繁滑手機追蹤社群媒體,注意力仍然無法從工作中抽離2。這樣無法真正放鬆,妨礙了休息的機會2。
X•認為勤奮不懈是最佳狀態:許多人認為應該努力不懈、盡可能工作,但《好好休息》強調,適度的休息和恢復是不可少的,過度努力反而會降低工作效能1...。
•X睡前喝酒可以助眠:雖然有些人認為睡前喝酒可以幫助入睡,但《好好休息》指出,這可能會導致酒精耐受性和依賴性,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
•X牛奶有助於睡眠:書中提到,如果牛奶真的有助於睡眠,那麼白天喝牛奶應該也會想睡,但事實並非如此 。
•睡眠不佳只是單純的睡眠問題:書中強調,睡眠問題可能是因為對睡眠有錯誤的認知與行為,以至於在內部產生持續因子,讓睡眠陷入負向循環。
•認為可以補眠來彌補睡眠不足:書中提到,隨著年齡增長,長時間熬夜之後很難用補眠來回復精神,而且日常的睡眠質量也逐漸下降。
•忽略清醒系統過於活躍:書中指出,如果白天沒有適當的休息,日間的壓力可能會延續到夜晚,使得大腦和身體無法放鬆,難以入睡。
《好好休息》強調,要擁有良好的睡眠,不僅要避免這些錯誤認知,更要在白天安排適當的休息,並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真正恢復身心能量。
《好好休息》強調微休息可以快速恢復精力,建議主動設定時間進行微休息,而非隨意或受到干擾才休息。微休息的方式包括喝水、聊天、走動或欣賞風景,關鍵在於進行這些活動時的心理狀態。這與《越平靜越有生產力》中建議的短暫冥想或深呼吸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恢復平靜。
除了腦力消耗,情緒勞動也會消耗心力。《好好休息》建議,要適當調節負面情緒,並解決問題,對於維持職場的心理健康與情緒穩定很有幫助。
「先問問你聽到「正念」這個詞,會認為它是什麼呢?之前不少個案會回答:「正確的觀念」或是「正向思考」,其實這些都不是正念。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容,還有它的變化。」
「正念的狀態可以被描述為:當念頭/感覺浮現時,我覺察得到這些的出現;當念頭/感覺停留時,我也覺察得到它們的停留;當念頭/感覺消逝時,我同樣感覺得到它們的消失。其中很重要的關鍵是,我們刻意地將注意力放在當下,但是對每一刻的經驗不給予評價;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感受、想法或情緒,都是被我們觀察、認識與接納的。」
──出自《好好休息》
https://readmoo.com/book/210316123000101
行正念呼吸時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只有兩項原則:
❶ 觀呼吸:感覺並觀察呼吸時的各種感受、念頭與身體的變化。
❷ 覺察心:覺察你的心跑到哪裡了,再溫柔地允許你的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出自《好好休息》
https://readmoo.com/book/210316123000101
正念呼吸可以在上班空檔進行,為自己按下暫停鍵。
若躺在床上超過20分鐘無法入睡,建議起身進行靜態活動,直到感到疲憊再回到床上,切開與床的連結,讓身體記得床的作用是睡覺。
了解睡眠運作機制:《好好休息》提到,身體內有許多時鐘同時運作。大腦會產生腺苷,隨著清醒時間延長而累積,直到晚上睡眠時才會清理,這與睡眠債務的概念相似。
我雖然知道要休息,還有正確的休息方式,如果心態沒有調整的,我也會休息的很有「罪惡感」。尤其是我的職業很強調「產能」,只要沒有時時刻刻產出,我就會覺得自己很廢。
我甚至被家人說,怎麼不懂得偷懶🤣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認為,生產力並非只是追求更多成就,而是關乎你的意圖。也就是說,生產力的重點在於你做事的動機和目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更多。
書中提到,應該將生產力視為達成更重要目標的手段,例如擁有更多自由時間、財務自由、或是與他人建立實質連結。這與《好好休息》強調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效率的觀點相符。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指出,「成就思維」的深層成因是我們永無止境地想要更多。這種「貪多心態」驅使我們不計代價地追求更多,而成就思維只是其中一種表現。
這種思維會導致我們不斷思考時間的機會成本,以及如何運用有限時間達成更多成就。
如果我們無法真正享受成就的果實,那麼累積更多成就的意義何在
這呼應了《好好休息》中強調「真正的休息需要遠離數位干擾,擺脫工作,並真正與自己的內心連接」的觀點。
書中也提到,
過度追求成就可能會導致過勞,而過勞的反面是全心投入。
如果把無法掌控的成果當成工作的動力,總有一天會過勞。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強調真正的喜悅在於深思熟慮地投入真正重要的事情。當我們全心投入眼前的事物,會感覺更有成就,也不會持續設定超出能力範圍的目標。
全心投入可以幫助我們更不忙碌,同時也能完成更多工作。這與《好好休息》中「專注於當下」的概念相符,例如專注於用餐或閱讀。
書中建議可以列出成就清單,每週寫下在工作上達成的里程碑、完成的專案和進步,以修正這種「想要更多」的心態。
書中提到,多巴胺是一種預期化學物質,促使我們做出以為會讓我們快樂的行為,但多巴胺本身並不會帶來快樂。
大腦的多巴胺網路與平靜網路呈現負相關,當多巴胺網路被活化時,平靜網路就不會被活化。因此,過度追求多巴胺刺激可能會影響內心的平靜。
◦
社群媒體等超正常刺激,會讓我們只想消極地運用休閒時間,並使我們一直關注比我們正著手處理的事物還要新奇的活動。我們總會忍不住關注比我們正著手處理的事物還要新奇的活動
因此,需要戒除被多巴胺激發的衝動行為,並將不再有用的神經路徑從大腦中抹除。
「(Kelly McGonigal)在《輕鬆駕馭壓力》(The Upside of Stress)書中寫下一段很有說服力的話:「如果你用廣角鏡頭拍攝自己的人生,然後刪去讓你感到有壓力的片段,你會發現留下的不是理想人生。反之,你會發現刪掉的是那些讓你成長的經歷、最讓你引以為傲的挑戰,以及定義你個人的人際關係。」[11]」──出自《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雖然可以消除任何壓力來源,但不代表應該這麼做,因為有些壓力反而會賦予人生的意義。到底要消除哪些壓力呢?答案是:慢性壓力。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區分了急性壓力與慢性壓力。
急性壓力是暫時性的,例如重訂機票,而慢性壓力則是持續性的,例如在拮据的財務狀況中掙扎。
慢性壓力來源容易被看見,例如:在拮据的財務狀況中掙扎、不斷被惱人的同事惹怒、不得不照顧生病的家人,這些經歷彷彿沒有盡頭,會讓我們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根據《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和《好好休息》的觀點,消除壓力並不是簡單地去除所有壓力源,而是要有意識地管理壓力,並找到平衡。以下我覺得有用的建議:
設定你的「生產力時間」(productivity hours),以及建立「壓力庫存」(stress inventory)」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建議,應該將比較不重要的工作集中在一起,寧可承受一定程度的急性壓力,也不要背負持續分心所產生的慢性壓力。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提到,可以設定目標、努力達成這些目標,但不讓這些目標主宰我們的生活。作者會刻意在某段時間不去思考生產力或成就,發現效果很好。
拿出一張紙,逐一列出生活中感到有壓力的事情。不要遺漏任何一項。」,才發現我有一些慢性壓力其實可以解決。例如 Threads 上的酸民留言、朋友 IG 限動的出國旅遊照..... 我的作法是刪除 Threads、把一直發旅遊限動的朋友噤聲。
關於消除慢性壓力:過勞的六面向
*完全過勞的定義:筋疲力盡+缺乏生產力+憤世紀俗
分別評估你在以下各個面向承受多少壓力:工作量、控制、報酬、社群、公平和價值觀。滿分為10分。
「確認你在六個領域面臨什麼樣的結構性問題,哪些問題可以獲得解決,哪些問題的出現代表你必須立刻離開這個有毒的工作環境。
如果整體而言你還是覺得有一些慢性壓力沒有消除,那麼就得好好想一想,這份工作究竟有多適合你。
有時候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待在目前工作的地方,因為我們還有帳單要付,而且業界其他公司也許對員工很苛刻。但是,等適當的時機到來,我們可以逃離某個糟糕的情境,不過前提是其他公司沒那麼差勁。
但是有些時候,留在目前的公司努力改善工作環境也是值得的,這麼做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團隊其他成員。如果你正考慮離職,或許值得一試,在內部創造改變。假如像馬斯勒的研究表明的,其他人的感覺或許跟你一樣。
如果平靜是提高生產力必經之路,讓你持續覺得過勞的工作就是死路一條。」
──出自《愈平靜愈有生產力》
https://readmoo.com/book/210270627000101
總結來說,《愈平靜愈有生產力》認為生產力不是追求更多成就,而是關乎意圖,並強調全心投入、內心平靜的重要性。這與《好好休息》中強調休息與專注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概念相互呼應。兩本書都提醒我們,真正的生產力不只是時間的投入,更需要有意識地平衡工作與休息,並在平靜的狀態下專注於當下。
《愈平靜愈有生產力》這本書還有許多關於「壓力」的科學研究,例如皮質醇知識等等,之後會再獨立一篇分享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