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各種慾望的疼痛模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小到大我們看過許多不同類型的愛情故事,《流星花園》的浪漫愛、清水玲子的BL、《庫洛魔法使》的雪兔和桃矢,看八點檔上演劈腿、失憶又復合,在韓劇裡看大老婆如何反擊。但這些故事主角往往都是「直立人」,在我們的生活和想像裡幾乎不存在障礙者的愛情腳本。至少我是如此,對耶,他們會怎麼談戀愛呢?

  試想一下智障、肢障、聽障或視障者的愛與性會是什麼模樣,如果結婚生子,又會是什麼情況?馬上想到的是各種困難和不方便,瑣碎的家務、沉重的醫療負擔、經濟狀況不穩等等。這些質疑馬上與障礙者的自身能力關聯,又彷彿理所當然的拿來阻止他們擁有愛與性的權力。


  作者陳昭如在《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一書裡訪談各種不同障別,和他們聊聊愛情故事。從一位曾被長期性侵的聽障少女開始,16歲的她雀躍的訴說新戀情,作者卻感到不安,脫口而出「要她小心」。作者反思自己「隱含著她應該是『天真無邪』、『未經世事』,也就是沒有慾望的,如此才能使她的受苦具有正當性」,同時也要是「虛弱而蒼白」(註1,p.8)。

  對障礙者的汙名,就是他們應該沒有能力,所以也應該沒有權力。在這樣的思維下,乙武洋匡背叛妻子,與數十名女性發生不倫關係,被名嘴批評:「沒有腿也能劈腿,沒有手也能把妹,讓人重新思考男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讓女人愛上,這我真的不懂」(註1,p.10)。另外生活中常見的「殘而不廢」的勵志故事,背後也暗示著障礙者做不到一般人能做的事,如果做得到,就是奇蹟(註1,p.11)。障礙者(居然能夠)「不廢」的故事,被用來激勵整個社會,被擺在「追求成功」的競爭敘事框架下來觀看,「居然能夠不廢」這樣的觀看本身,帶著包裝成感人淚水的獵奇視角,亦或是某種不符合標準的目光譴責。


***


  作者觀察到機構對智障者的性教育普遍停留在性騷擾防治。布洋娃娃身上貼了許多代表身體的這裡和那裡的紅圓點貼紙,這裡和這裡還有更遠的那裡,是不可以摸的。再說下去,老師擔心觸動他們的性慾,會一發不可收拾。然而統一短髮、沐浴、睡通鋪、避免談性,去性化的管理終究無法掩蓋他們渴望愛與被愛的事實。課堂上院生問到:那我身體的哪裡,是可以被摸的?

  在台灣,為避免性衝動導致不當肢體接觸,或是省去經期時的照顧困擾,智障孩子被父母帶去結紮、摘除子宮時有所聞。在美國也有知名的枕頭天使艾希莉案例,長期臥床的艾希莉,無法說話、走路、自行進食,只能靠胃造口灌食。艾希莉被注射雌性激素抑制成長,切除子宮與乳蕾,讓她永遠停留在135公分,體重29公斤的身型(註1,p.55)。有些人批評殘忍、不尊重孩子的個人身體自主權,但是當孩子實際的身體機能維持與父母的生活和照顧能力緊密依存時,孩子與父母又像是生命共同體。父母的照顧範圍到哪,某種程度上孩子的生活就到哪,「不尊重身體自主權」常常是對父母而言過於簡化的批評,當漸老的父母快要抱不動快速成長的女兒,擔心再也無法帶她外出,接下來艾希莉的日子就只能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父母的求方便,是為了維持孩子的其他照顧品質所做的取捨。

  或許我們可以改以討論的是,為什麼父母沒有其他選項而覺得「只能自己來」,為什麼在照顧情境的想像裡,沒有其他力氣大的人幫忙移動女兒到輪椅上,也沒有其他專業人士和資源給予協助,為什麼他們覺得女兒一定學不會換衛生棉、兒子可能成為性騷擾加害者?可能是社會或隱或顯的歧視,或是相關資源、性教育的缺乏。如作者所說:


障礙是個人的不幸,如何面對這樣的不幸,則反映了整體社會如何看待「障礙」這件事。包括對障礙(者)的認識,是否存在或隱或顯的歧視、生活環境無障礙空間的多寡等(註1,p.11)。


***


  這樣的歧視在愛情裡亦然,作者在《幽黯國度》裡呈現各種不同樣態的愛情故事。

  老農民和智障女結婚為了要一個伴,卻不知道如何照顧無法自理大小便的妻子。媽媽為智障兒作主和外配結婚,妻子成為照顧資源和性工具,甚至被婆婆強押讓兒子滿足。智障者的婚姻時常充滿無奈,但書中也有不一樣的例子,一對智障個案夫妻M和F,從相愛、結婚到懷孕生產,都有社工陪伴,也能夠勝任父母之職。


  障礙者對愛與性往往是消極的,有的逃避承諾、有的選擇從此隔絕,部份原因來自他們的身體限制--有的人就連自慰也會骨折--但更多的是外人的偏見和拒絕。常見的阻礙就是家人,來自於直立人伴侶家人的不理解,為什麼要讓自己下半輩子過的這麼辛苦,成為對方家庭的照顧資源。或者是與家人的照顧關係導致對彼此過度依賴,你坐輪椅憑什麼讓人喜歡,對方一定是騙你的,讓家人的偏見干涉自己的感情生活。作者說忘記在哪裡看到的一句話:慾望不髒,慾望其實很痛。

  但是也有肌肉無力的輪椅族小齊與直立人妻子誼芳、被貨車輾過下半身的小育與外籍直立人丈夫的婚姻和育兒故事。伴侶肯認障礙者的能力,知道他們的界線在哪,能做和不能做什麼,會「放生」小育自行外出購物,甚至直立人妻子反而被輪椅族小齊細心呵護。另外也有手天使創辦人智堅的故事,從身兼障礙者與同志的個人性經驗出發,再到組織如何服務個人,投射出障礙者身而為人的多元性。


  作者整理了國內「性交易是否合法化」的兩派觀點與國外實例,日日春主張「情慾資源不該因階級而有差別」、反性剝削聯盟認為「女性從事性交易匱乏下的選擇」、潔絲.馬汀否定「性交易可以解決障礙者需求」認為這完全是健全主義的產物。那麼「性代理人」會是一個較好的選項嗎?會不會反而讓障礙者的性,需要提出申請和被評估?作者指出北歐國家性觀念相對開放,背後是對「性」的認真態度,或許現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法令或制度上的變革,而是性觀念的解放,不是性氾濫,而是知識與心態上的解放。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聆聽廣播專訪:2018-10-04《POP大國民》專訪 資深記者、作家 陳昭如-《幽黯國度》


註記

  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797?srsltid=AfmBOorI8tNaNPOeiwhpc2bjeSnpr-CIQvomFE62JboCw0G1qaUJbV10




【延伸閱讀】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上):什麼是「厭女」?以好女人/壞女人作為手段

《性的正義》(一):身體變成戰場,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

《被討厭的勇氣》(上):「否定心理創傷」是一種邏輯語言的暴力

三階段心靈成長課程:父權架構中的厭女與雙重束縛(上)

avatar-img
19會員
87內容數
關於永續,關於閱讀,一點生活雜談,一點點創作,和哲學世界裡的甲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台灣女子簡阿貞 的其他內容
  我們從「單一結構」到「兩難困境」,看到厭女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女性的兩難處境。《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下篇以「多元協商」為題,面對厭女,嘗試指引出可能的消解方法。
  承接上篇,《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篇以「兩難困境」為題,為我們展開少女、女性從政者以及原住民女性的生活世界如何在父權體制下遭遇各種二元論困境。
  雖然是學術文章,卻不會艱澀。理論幫助我們理解與生活貼近的案例,包含新聞報導、文學作品、政治現況、社運議題,從「母豬教」的興起、網紅性影像流出、八里雙屍命案報導的厭女情結、《水滸傳》中的女人禍水、林奕含的小說與掙扎,再到女性政治人物的衣著、台灣解放乳頭運動、主體愛的情感教育如何可能。
  在《性的正義》一書裡,牛津大學教授斯里尼瓦桑從合意性交、A片性教育、社會如何建構性慾,討論到權力不對等的師生戀,最後談家暴、賣淫和強暴等議題。這些在生活中幾乎無法不面對的性別議題在歷史上爭辯已久,至今仍未定論,不僅美國如此,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能有感。
  《性的正義》作者斯里尼瓦桑在書中指出: 火辣的金髮蕩婦和東亞女性,擁有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黑人女性和亞洲男性,則擁有相對的不可幹性。
  延續上一篇〈《心流》(一):你可能聽過,卻從未讀過的一本書〉的討論,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一個典型的文化的神話盾牌。在過去,我們被灌輸只要好好念書就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就能獲得成功的人生,這個「幸福人生的解方」,屏蔽了我們去思考努力念書、工作和成功的對自己而言的真正意涵。
  我們從「單一結構」到「兩難困境」,看到厭女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女性的兩難處境。《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下篇以「多元協商」為題,面對厭女,嘗試指引出可能的消解方法。
  承接上篇,《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篇以「兩難困境」為題,為我們展開少女、女性從政者以及原住民女性的生活世界如何在父權體制下遭遇各種二元論困境。
  雖然是學術文章,卻不會艱澀。理論幫助我們理解與生活貼近的案例,包含新聞報導、文學作品、政治現況、社運議題,從「母豬教」的興起、網紅性影像流出、八里雙屍命案報導的厭女情結、《水滸傳》中的女人禍水、林奕含的小說與掙扎,再到女性政治人物的衣著、台灣解放乳頭運動、主體愛的情感教育如何可能。
  在《性的正義》一書裡,牛津大學教授斯里尼瓦桑從合意性交、A片性教育、社會如何建構性慾,討論到權力不對等的師生戀,最後談家暴、賣淫和強暴等議題。這些在生活中幾乎無法不面對的性別議題在歷史上爭辯已久,至今仍未定論,不僅美國如此,身在台灣的我們也能有感。
  《性的正義》作者斯里尼瓦桑在書中指出: 火辣的金髮蕩婦和東亞女性,擁有最高級的「可幹性」(fuckability);黑人女性和亞洲男性,則擁有相對的不可幹性。
  延續上一篇〈《心流》(一):你可能聽過,卻從未讀過的一本書〉的討論,在《心流》一書中提到一個典型的文化的神話盾牌。在過去,我們被灌輸只要好好念書就能找到好工作,有好工作就能獲得成功的人生,這個「幸福人生的解方」,屏蔽了我們去思考努力念書、工作和成功的對自己而言的真正意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健全人要如何了解身障者的性(sexuality)?對於作為健全人同時又是女性的我,女性主義是否提供介入的可能性?剛接觸《傴僂》,對這本小說僅有包括贏得芥川獎的初步認識時,我帶著這些疑問翻開了它。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破浪男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填滿心裡的那個破,在情潮裡載浮載沉讓人滅頂的那層浪。心動的最初,純愛的開始,說是初戀的亡靈糾纏,是因為初次用自己的眼睛確認在另一個人的眼睛裡看見自己,那樣的著魔與自我附著。 (內文有雷、政治不正確用詞與個人觀點,請年滿十八歲與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Thumbnail
喜劇調性不時噴灑之下,偷情被美化,男女主角身體力行頌揚性愛自主。可是這也不是一部很典型浪漫的愛情電影,譬如雙方天雷勾動地火之時,女主角會先摔到扭傷腳;又譬如在男生驚喜下跪的片刻,女主角手上還戴著很難拔的洗碗手套。莫妮雅修克黎自編自導的劇本很幽默......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Thumbnail
沐浴在冬日的暖陽,101就近在眼前。這是關於一個人在面對雙極性情感疾患的歷程,並逐漸理解生命中發生的好與壞都成為生命的養分,滋養並成就了現在的模樣。十年後,終於看到陽光灑落。
性一直是我很想探究的題材。我一直很想寫這樣的作品,有一個寫了很久的短篇小說,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有辦法解決。
Thumbnail
健全人要如何了解身障者的性(sexuality)?對於作為健全人同時又是女性的我,女性主義是否提供介入的可能性?剛接觸《傴僂》,對這本小說僅有包括贏得芥川獎的初步認識時,我帶著這些疑問翻開了它。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破浪男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填滿心裡的那個破,在情潮裡載浮載沉讓人滅頂的那層浪。心動的最初,純愛的開始,說是初戀的亡靈糾纏,是因為初次用自己的眼睛確認在另一個人的眼睛裡看見自己,那樣的著魔與自我附著。 (內文有雷、政治不正確用詞與個人觀點,請年滿十八歲與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Thumbnail
喜劇調性不時噴灑之下,偷情被美化,男女主角身體力行頌揚性愛自主。可是這也不是一部很典型浪漫的愛情電影,譬如雙方天雷勾動地火之時,女主角會先摔到扭傷腳;又譬如在男生驚喜下跪的片刻,女主角手上還戴著很難拔的洗碗手套。莫妮雅修克黎自編自導的劇本很幽默......
做為一個異性戀女性,我也曾有過「影視圈也太愛同志題材了吧」的喟嘆,我迷上的第一部同志作品是「孽子」,我心目中的名場面是李青跟趙英在實驗室的那場吻戲,原著裡跟李青有不當關係的並不是他的高中死黨,改編之後所呈現的效果,很有BL的CP感,當時BL這個用語大概還不盛行,我對自己熱愛那場男男吻戲感到不解,想起
Thumbnail
這些角色都還是渴望著什麼,也許是他人的垂憐,或是他人的愛。對這些情感的執著,有時讓他們看起來很笨,會想他們怎麼會為此做蠢事、傷害自己。
Thumbnail
沐浴在冬日的暖陽,101就近在眼前。這是關於一個人在面對雙極性情感疾患的歷程,並逐漸理解生命中發生的好與壞都成為生命的養分,滋養並成就了現在的模樣。十年後,終於看到陽光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