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閱讀了一位格友的文章〈努力,真的會不會變成一件不重要的事?〉。作者在文中寫到:「努力就能成功」的等式似乎真的不靈了;這篇文章讓我陷入了思考,怎麼樣才算努力?成功又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努力了,但似乎看不到成果或改變的跡象?經過幾天的梳理,我決定整理出這篇心得。
圖 1. 不同觀點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強調,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因此結論也不盡相同。本篇內容僅是我個人對努力的理解與觀點,並非要為「努力」下定義,也無意指導他人的生活方式。
曾經我堅信只要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就能成功
曾經計畫讀研究所,擁有碩士學歷成為工程師,在職場上占據更優勢的位置,到一家好公司上班,當時我覺得的成功大概就是這樣。
而現在我認為
舉例來說,我希望為家人準備美味的晚餐(不限定只有一餐),我會先擬定計畫,查閱食譜,經歷幾次煮出莫名其妙的東西(這也是「有所行動」的一部分,儘管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是失敗),並持續的做(可以說是有些人認為的不放棄,我認為這是過程),在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我可以很有把握的每次都煮出像樣的東西(我認為的成功)。
所以在我的想法中,努力後就一定會迎來成功,也可以說是我對結果容易滿意,因為我認為有做什麼,就一定會進步,我又是一定會做到滿意為止的那種人,加上我又容易滿意,那我一定會迎來成功是吧。
該篇文章勾起了我一段過去的記憶,那是一段特別辛苦的時光,這段時光改變了我對「努力」的看法。
ʕ•̫͡•ʕ*̫͡*ʕ•͓͡•ʔ-̫͡-ʕ•̫͡•ʔ*̫͡*ʔ-̫͡-ʕ•̫͡•ʔ*̫͡*ʔ-̫͡-ʔ
我並非是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的人。在當時,我對未來沒有明確方向,成績不出眾,對學業也提不起興致,所以也就出社會找了個網購相關工作。當時的網路購物市場還沒有如今這般競爭激烈,而朝九晚八的工作模式在當時是常態吧。就這樣,我的生活過一天算一天,沒有特別的規劃與目標。
隨著時間過去,身邊的朋友陸續拿到了碩士學位,或許是這顆種子,挑起了我的壞心思,就當時我的想法:「我不讀個碩士好像顯得有點弱。」但實在沒什麼理由讓我放下工作、放棄安穩的生活。
直到接近要30歲了,想說來搞個事好了,就準備考試及想辦法考研,這過程不贅述,好幾年沒讀書準備起來特累,畢竟已多年未碰書本,連三角函數都忘了,因此考前還特地準備了一年。
圖 2. 社畜人生
我原以為朝九晚八當社畜一定比當學生累,
但體驗了之後!並沒有!
談談研究生活中的瑣事及我解決的方法,例如:
進入實驗室後的人際關係,憑藉社會化多年的經驗解決✅。
早上9點開始的實驗要斷斷續續做到晚上11點,憑藉加班多年的經驗解決✅。
學業主修學分課程好難,憑藉主管交代的事項絕對會完成的信念解決✅。
幫教授做助教、帶課、打雜、改考卷,被壓榨多年了這都小事而已✅。
管理實驗室藥品數量進貨、儀器維護,當作指導教授(老闆)有給幾千元,我必須做✅。
每周進度報告還要看期刊,為了推進研究本來就應該多看✅。
要做以上這些我覺得時間被我分配得差不多了,但事情還沒有結束!
且以上在我看來都是拚死做、用心做就有辦法完成,最大的敵人是所有研究生的恐懼—未知。
以上4點是為了列出4點,所以粗略整理出我在那個時期主要在煩惱什麼,實際上會更加繁雜,而最後關鍵其實是老闆給過才可過,我想這個若沒有親身體驗是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對於想了解的人可以參考「志祺七七 PodcastEP 305」,我認為這個Podcast對於研究生生活的解析做的很好。
總之就是超級噩夢,我也開始在思考「努力」是指像我這樣拚死做嗎?但也只是懷疑,因為上班時的我基本上只要拚死做,基本上都可以把事情解決,如果沒解決,更拚一點就能。
ʕ•̫͡•ʕ*̫͡*ʕ•͓͡•ʔ-̫͡-ʕ•̫͡•ʔ*̫͡*ʔ-̫͡-ʕ•̫͡•ʔ*̫͡*ʔ-̫͡-ʔ
曾經的我想法很簡單,拿個碩士學歷成為工程師,好像可以有個好頭銜還有個好工作就等於成功,而努力嘛,盡全力做,投入心思做,拼命的做,反正拚就對了。
所以綜上所述,努力做一些事情是為了更接近上述的成功。
起初(碩一)我做實驗的策略是這樣的:我就做大量的數據,觀察這些數據我就能一點一點摸出大致的方向,我就硬做最終我一定能抵達終點(整理出論文)。
圖 3. 無方向的努力(不安)
當時老闆希望我做三個項目,開發三種不同的材料,現在回想起來,可能正常學生只會去完成一種材料,老闆看我興致高昂,一開始的計畫可能是讓我去盡情發散。
然而我該死的責任心真的把三個項目的材料都弄出來了,可見太負責搞死的是自己,然後又覺得如果畢業只弄好一種材料對我來說似乎太簡單,我就跟老闆說我可以做到。
於是我單一種材料就有8個試片,8個試片又各分別要進行6種分析。而某些分析前置時間極長,最順利的情況下,一種材料也要花上4週才能完成,接近一個月,3種試片需要3個月。
這代表如果我沒有充分把握,並確定做這實驗會有結果,那我肯定延畢,還不說可能實驗需要重做,且沒有數據的支持論文根本無法開始寫。
圖 4. 大概知道方向的努力(信心)
我開始積極地找方法
總之我盡力在增加我通關的機會,運氣好的成分也有,我很感謝我有做上述幾點,尤其是看一些無關本業的書,讓我在當時培養了跳出固有思維的思考方式。
做了上述的那些事之後,我心中的不安感漸漸的消失了,我對實驗的結果也開始有更多的把握,漸漸能知道這個實驗做下去結果大概會怎樣,就算結果出乎意料也能很快了解原因並改善。
我開始認知到我知道如何達成目標,當知道可以達成目標後對結果反而不感興趣了,開始覺得實驗過程很有趣,覺得「努力」是指做一件有趣的事的過程,無關結果。
前面說研究生的恐懼是未知,其實不限定研究生吧,所有人都在面對未知。好像碩班生活之後讓我感覺努力是消除未知的過程,而且過程很有趣,漸漸地開始不在意未知,且我如何都無法預知。
在我口試結束,三個口試委員都跟我說恭喜畢業了,指導教授超開心,口試委員一致給了極度好評,我在當時似乎沒有感覺到開心,只有感覺到,有趣的研究生活要結束了,現在想想我拿走的就只有過程而已。
這大概是我對「努力」認知的轉變。
ʕ•̫͡•ʕ*̫͡*ʕ•͓͡•ʔ-̫͡-ʕ•̫͡•ʔ*̫͡*ʔ-̫͡-ʕ•̫͡•ʔ*̫͡*ʔ-̫͡-ʔ
我認為這事可以套用到(圖 3.)(圖 4.)的情境,這邊我要推薦那本當年改變我想法的躍遷。
作者是古典,躍遷因為讀字習慣我念作一ㄠˋ,對我來說剛好就是藥籤。
這本書主要談論個體的跨越式成長,如何利用規律,放大努力,並指出如何在高價值區,做正確的事,如何判斷高價值區所在,書中提供的不是明確的方法,而是提供判斷的思考方法。
這本書出版距今七年了,這次我又重讀了遍,發現依然可以套用在這個時代(跪拜)。
因此推薦給覺得遇到瓶頸的您,在讀研究所的您,閒來無事的您,想看本經典好書的您,可能已經看過了的您,再翻閱一次吧。
ʕ•̫͡•ʕ*̫͡*ʕ•͓͡•ʔ-̫͡-ʕ•̫͡•ʔ*̫͡*ʔ-̫͡-ʕ•̫͡•ʔ*̫͡*ʔ-̫͡-ʔ
說人類歷史上,大腦發生了三次外包事件。
以上是躍遷提出的三次外包大腦事件,此書發表於2017年,當時還沒有ChatGPT。
觸動我心的部分即是我認為我正目睹著第四次人類大腦外包事件,真是太幸運了。
幂律的一個特徵:高度不平均,通俗的講法有「二八法則」、「長尾理論」,20%的人佔有80%的財富、20%的詞彙表達了80%的資訊、20%的投入有80%的收益…因此成為頭部的20%或跟隨頭部的20%就能放大努力的成果,因為在高價值區努力。
書中提到要跟隨知識源頭的人,並將知識分為一二三四手資訊。
本文屬於第四手資訊,因此跟隨一手資訊吧。
躍遷買起來,有書的好處是可以很快的調動知識,不用背書,只要有印象哪裡有答案就行了。
ʕ•̫͡•ʕ*̫͡*ʕ•͓͡•ʔ-̫͡-ʕ•̫͡•ʔ*̫͡*ʔ-̫͡-ʕ•̫͡•ʔ*̫͡*ʔ-̫͡-ʔ
最後歡迎追蹤我,我每天會分享一張可愛的小廢圖,以及每周分享一篇長文,謝謝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