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的無限世界:從幻覺到藝術救贖

草間彌生的無限世界:從幻覺到藝術救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藝術博覽會的初遇,展開對圓點世界的追尋


草間彌生的作品,對我來說不算是陌生的。在幾年前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我曾經親眼見過她的標誌性黃黑圓點南瓜,以及充滿前衛色彩的變裝秀系列作品。這些作品強烈的視覺衝擊與風格,讓人難以忽視,也讓我開始對她的藝術產生了更深的興趣。


raw-image
raw-image


後來,在不同的展會及和朋友閒談中,我陸續對她的裝置藝術、畫作與雕塑有更多的了解。從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的巨大南瓜,到她在全球各大美術館巡迴的《無限鏡屋》。我開始意識到,草間彌生的藝術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表達,而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化符號。


因此,當我得知這次北師美術館舉辦草間彌生的特展,心裡便暗自計劃一定要找時間去深入的感受她的藝術世界。

 

捷運文湖線上的圓點標誌


展期間,每當我搭乘捷運文湖線,經過北師美術館時,總會看到巨大粉紅色圓點氣球漂浮在美術館的空間裡,如同一個即將吞噬世界的異次元物體。


在一個周末下午,我終於親身踏入草間彌生的「無限世界」。


確認定時導覽時間後,我提早半小時抵達美術館,沒想到購票現場已經排著隊伍,而且進場還有人流管制。幸運的是,我順利拿到了最後一個定時導覽名額,當手上拿著導覽設備,等待導覽老師專業講解時,內心充滿著期待與學習的渴望。


圓點哲學:當圓點吞噬世界


踏入展場,最先迎接我的,是巨大的粉紅色充氣裝置《圓點的強迫妄想》。黑色圓點覆蓋著氣球表面,當這些點不斷重複、蔓延,彷彿整個空間都被吸入了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這種感覺令人既迷失又沉浸。


美術館展場從地下1樓延伸至3樓,囊括了她的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甚至連時尚系列都有完整呈現。整場展覽,宛如一場被圓點包圍的視覺與心理體驗。


導覽老師解說本特展展品主要來是收藏家W Collection獨到的收藏視野

導覽老師解說本特展展品主要來是收藏家W Collection獨到的收藏視野


 病痛與藝術救贖:她的創作起點


草間彌生(1929-),今年已經95歲,依然活躍於藝術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從童年時期便受到幻覺與強迫症的困擾,學名稱為「人格解體障礙」的精神疾病。


她的世界,總是被密密麻麻的圓點、花朵、網狀結構所覆蓋,這些影像讓她無比恐懼,卻也成為她創作的靈感來源。

《白色的夏天》

《白色的夏天》


她的家境富有,母親對她管教極為嚴苛,甚至要求她監視父親的不忠行為,這樣的家庭壓力,使她自幼對人際關係產生深深的不安與焦慮。面對精神上的折磨,她選擇透過創作來對抗內心的混亂。


她曾說:「藝術拯救了我的生命。」她用無數重複性的圖樣來建構她的世界,這些看似強迫性的筆觸,其實是她試圖控制內心恐懼的一種方式。


繪畫作品:無限延展的網與光

 

在展覽的繪畫區,展出她早期的重要系列,《無限的網》(Infinity Net)。這些畫布上密布著無數細緻的網狀線條,幾乎沒有留白,象徵著她的幻覺如何無限擴張,吞噬整個畫面,也映照出她內心的焦慮與強迫症。


這種極端重複的筆觸,不只是視覺上的特色,更是一種心理狀態的呈現。

 

另一幅《光 No.1》,則展現了她晚年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相較於《無限的網》的單色沉靜,這件作品流露出明亮的色彩,彷彿透出希望的光芒,顯示她試圖超越痛苦,尋找內心平靜。

 

她曾說:「太陽是圓的,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圓的,人也是圓點。每個人都是宇宙中的圓點。」這樣的哲學貫穿了她的繪畫、雕塑與裝置藝術。

 

雕塑作品:高跟鞋與積累的軟雕塑

 

從平面繪畫到立體雕塑,草間彌生延續她對「強迫性重複」的探索。其中,她的高跟鞋雕塑便是一個代表性的轉變。


這些高跟鞋上布滿凸狀物,帶有某種詭異的性暗示,也與她童年時期對父親的心理創傷有關。鞋子作為女性形象的象徵,被她轉化為一種強烈的視覺語言。

 

raw-image
raw-image


這些高跟鞋雕塑,也是她「積累」風格的開端,將單一物件不斷複製,形成新的視覺感受。


這種方式後來發展成更大規模的軟雕塑,如《永劫回歸》,由46個盒子組成,內部裝滿色彩鮮豔的軟雕塑,如同觸手般緩緩爬出,營造出吞噬世界的錯覺。


這件作品不僅探討生命與死亡的循環,也象徵著她的精神世界不斷擴張。

 

raw-image
raw-image


草間彌生的圓點,無限延展的生命

 

草間彌生的藝術,來自她的幻覺、焦慮與孤獨,卻又充滿對生命的執著與熱愛。她曾說:「藝術拯救了我的生命」,而她的圓點與網狀圖案,也成為她對世界的回應。


透過這些密集而重複的符號,她試圖掌控內心的混亂,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宇宙秩序。

 

她的創作,是對自我的療癒,也是對世界的發聲。她不只是藝術家,更像是以圓點為語言的哲學家,透過作品探討個體、宇宙、無限與消融之間的關係。

 

她的圓點不只是裝飾,而是一種信仰,透過重複、堆疊、延展,她讓個體融入更大的世界,也讓自己的生命延續在藝術之中。

 

然而,她的藝術不僅止於繪畫,從雕塑到沉浸式裝置,甚至與時尚品牌合作,她的創作逐步擴展至各個領域,讓圓點的語言超越了畫布,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將分享這次展覽的雕塑與裝置空間,探索她如何透過大型作品、沉浸式體驗與時尚聯名,讓她的圓點哲學滲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沉浸在草間彌生的世界:從雕塑到時尚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


avatar-img
真然的沙龍
73會員
103內容數
真然的沙龍是一個專屬於思想與心靈的對話空間,讓自然、生活、藝術與哲思在文字中流動。從日常的故事到哲學深思,這裡是探索內心與世界的橋樑,邀請你一同感受平凡中的非凡之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真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See the world like an artist. 插畫家瑪麗安·杜莎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回想擔任故事媽媽的日子,透過一本本繪本,為孩子們打開一扇扇探索世界的窗。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歲月流轉,當年的繪本或許已經不復尋,但那些溫暖的閱讀時光,依然深藏在記憶裡。
一場相遇,開啟紅樓的新篇章-白先勇與奚淞對談《紅樓夢幻》。層層剖析了曹雪芹的生命經歷、紅樓的神話結構、18世紀貴族生活的寫實功夫,以及三百多年來不同時代對這部經典的解讀。 父親常說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隨著年紀增長,逐漸的,我看見了它更深層的意義。
今年的國際書展意外走進大愛展區,聆聽「戰爭·圖書館」演講。探討戰爭對知識的摧毀、極權社會的審查,以及圖書館的價值,並引用《美麗新世界》、《圖書館戰爭》與《卡薩諾瓦是個書癡》三部書。演講中提及安伯托·艾可,與今年國際書展主題國義大利呼應,使我更深入思考知識流動與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根據官方統計,去年1至9月鹿港老街及周邊地區共吸引約1355萬人次的遊客,位居全台老街之首。 大年初三的清晨,鹿港仍沉浸在新春的熱鬧氛圍之中。我參加了一場導覽,隨著資深導覽老師陳玟瑜穿梭於老街與廟宇之間,聆聽這座小鎮的故事。 鹿港魅力在哪裡?文化保存與商業是如何取得平衡?
初訪龍山寺,我原以為只是想靜靜走一遭,卻沒想到,這趟行程最終連結了畫與花,讓我在新春之際,看見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大年初二,我來到鹿港這座古鎮,想感受新年的熱鬧氛圍。雖然對傳統的民俗祭儀不太熟悉,但仍帶著敬意,參觀鹿港天后宮,體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在春節期間的壯麗與信仰力量。
See the world like an artist. 插畫家瑪麗安·杜莎的演講讓我印象深刻。回想擔任故事媽媽的日子,透過一本本繪本,為孩子們打開一扇扇探索世界的窗。繪本帶給孩子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歲月流轉,當年的繪本或許已經不復尋,但那些溫暖的閱讀時光,依然深藏在記憶裡。
一場相遇,開啟紅樓的新篇章-白先勇與奚淞對談《紅樓夢幻》。層層剖析了曹雪芹的生命經歷、紅樓的神話結構、18世紀貴族生活的寫實功夫,以及三百多年來不同時代對這部經典的解讀。 父親常說紅樓夢「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隨著年紀增長,逐漸的,我看見了它更深層的意義。
今年的國際書展意外走進大愛展區,聆聽「戰爭·圖書館」演講。探討戰爭對知識的摧毀、極權社會的審查,以及圖書館的價值,並引用《美麗新世界》、《圖書館戰爭》與《卡薩諾瓦是個書癡》三部書。演講中提及安伯托·艾可,與今年國際書展主題國義大利呼應,使我更深入思考知識流動與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根據官方統計,去年1至9月鹿港老街及周邊地區共吸引約1355萬人次的遊客,位居全台老街之首。 大年初三的清晨,鹿港仍沉浸在新春的熱鬧氛圍之中。我參加了一場導覽,隨著資深導覽老師陳玟瑜穿梭於老街與廟宇之間,聆聽這座小鎮的故事。 鹿港魅力在哪裡?文化保存與商業是如何取得平衡?
初訪龍山寺,我原以為只是想靜靜走一遭,卻沒想到,這趟行程最終連結了畫與花,讓我在新春之際,看見了時光流轉的痕跡。
大年初二,我來到鹿港這座古鎮,想感受新年的熱鬧氛圍。雖然對傳統的民俗祭儀不太熟悉,但仍帶著敬意,參觀鹿港天后宮,體會這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在春節期間的壯麗與信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