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用力係數表(RPE), #感知用力程度 使用指南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D.S.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說明

RPE(自覺用力係數表/感知運動率) 是一種主觀評估體能活動強度的工具,用於衡量個人在運動時感受到的整體身體努力程度。它不依賴儀器測量(如心率監測),而是通過自我感知來判斷運動強度,廣泛應用於運動訓練、康復醫學和日常健身中。

常見RPE量表版本

raw-image

如何正確描述自覺強度?

描述時需綜合以下身體訊號:

  1. 呼吸頻率
    • 輕度:呼吸平穩,可輕鬆唱歌。
    • 中度:呼吸加深,可短句對話。
    • 劇烈:氣喘吁吁,無法完整說話。
  2. 肌肉疲勞感
    • 輕微:肌肉無明顯痠痛,動作自如。
    • 中等:局部肌肉痠脹,但能持續。
    • 嚴重:肌肉顫抖或灼熱感,需暫停。
  3. 其他生理反應
    • 出汗量、心跳速度、體感溫度等。

範例描述:

  • 「目前RPE約7,呼吸急促且只能說單字,腿部肌肉明顯沉重,但還能維持速度。」
  • 「自覺強度4,呼吸稍快但可正常對話,輕微出汗。」

注意事項

  1. 個體差異:年齡、健康狀態、運動經驗會影響自覺強度,需以自身基準評估。
  2. 環境影響:高溫、濕度或高海拔可能使相同活動的RPE升高。
  3. 結合客觀指標:建議搭配心率監測或運動時間,提升評估準確性(如RPE 13-14對應最大心率的70-80%)。

應用情境

  • 訓練計劃:根據目標調整強度(如燃脂選RPE 5-6,間歇訓練選8-9)。
  • 康復指導:避免患者過度負荷,如術後復健控制在RPE 3-4。
  • 日常活動:評估家務、爬樓梯等非結構化運動的強度。

透過RPE,個人能更自主地調控運動強度,平衡訓練效果與安全性。


G.N.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中文可稱為「自覺用力係數表」或「感知運動率」,是一種用來衡量您在運動時感覺身體有多費力、多累的主觀量表。它不依賴心跳、速度或重量等客觀數據,而是完全根據您自身的感受來評估運動強度。這使得RPE成為一個非常實用且個人化的工具,尤其適合不同身體狀況、訓練目標或當天狀態有所差異的人。


為什麼RPE很重要?

  • 個人化評估: 每個人的身體狀況、疲勞程度和訓練適應性都不同。RPE能反映您當下
    最真實的感受,彌補了客觀數據的不足。例如,即使心跳率相同,在炎
    熱潮濕的環境下,您可能會感覺比在涼爽的環境下更吃力。
  • 預防過度訓練和受傷: 透過RPE,您可以避免在身體狀況不佳時勉強自己進行高強度
    訓練,降低受傷風險。
  • 調整訓練計畫: RPE可以幫助您根據每天的身體狀況彈性調整訓練強度,確保訓練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 適用於各種運動: 無論是有氧運動(跑步、游泳)還是肌力訓練(舉重),RPE都能有
    效應用。

RPE的兩種常見量表

目前主要有兩種RPE量表:

  1. Borg RPE 量表(6-20分): 這是瑞典生理學家Gunnar Borg所開發的原始量表,範圍從6(沒有用力)到20(最大用力)。
    這個量表設計上與心率有粗略的相關性,將RPE值乘以10大致可得到每分鐘心跳數
    • 6: 完全沒有用力(靜止休息)
    • 7.5: 非常非常輕微
    • 9: 非常輕微
    • 11: 輕微
    • 13: 有點吃力,但還能說話
    • 15: 吃力
    • 17: 非常吃力,難以維持對話
    • 19: 非常非常吃力
    • 20: 最大努力(力竭)
  2. RPE 量表(0-10分): 這是更簡化、更直觀的版本,廣泛用於一般健身和訓練中。
    • 0: 沒有用力(靜止休息)
    • 1: 非常輕微
    • 2-3: 輕微
    • 4-5: 中等(有點費力,呼吸和心跳加快)
    • 6-7: 高強度(呼吸急促,難以對話)
    • 8-9: 非常吃力(幾乎無法說話)
    • 10: 最大努力(完全力竭,無法再做任何一下)

如何正確描述自己目前的自覺強度?

描述您的RPE時,請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綜合感受:

  • 呼吸頻率: 感覺呼吸有多急促?是平穩的、稍微加快的,還是喘不過氣?
  • 心跳速度: 感覺心跳有多快?是正常、稍微加速,還是心臟快跳出來的感覺?
  • 肌肉疲勞程度: 肌肉感覺有多累、多痠?是輕鬆、輕微痠脹,還是完全無力?
  • 流汗程度: 流了多少汗?是沒什麼汗、微微出汗,還是大汗淋漓?
  • 是否能說話: 在這個強度下,您還能輕鬆對話嗎?還是只能簡短回應,甚至完全無法
    開口?

描述範例:

當您在運動時,教練或您自己可以這樣問:「您現在感覺有多累?用0到10分來表示,0分是完全不費力,10分是最大程度的努力。」

您可以這樣回答:

  • RPE 3-4 (輕度): 「我感覺很輕鬆,呼吸很順暢,可以和朋友邊走邊聊,肌肉也沒什
    麼感覺。」(例如:散步)
  • RPE 5-6 (中等): 「我感覺有點費力,呼吸有點加快,但還是可以正常對話,只是沒
    辦法唱歌。肌肉有輕微的痠脹感。」(例如:快走或慢跑)
  • RPE 7-8 (高強度):「我感覺非常吃力,呼吸很急促,只能說簡短的句子,沒辦法連
    續說話。肌肉感覺很痠很累,有點快撐不住。」(例如:快速跑步
    或重訓)
  • RPE 9-10 (極高強度/力竭):「我感覺已經到極限了,呼吸非常非常喘,根本無法說
    話。肌肉完全無力,覺得自己快要倒下了。」(例如:
    衝刺跑或重訓到力竭)

重點是,RPE是一種主觀感受,沒有絕對的對錯。
重要的是您能誠實地評估自己當下的身體感受,並隨著經驗的累積,讓您的RPE判斷更準確。
當您將RPE應用於訓練中,並持續記錄,您會發現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幫助您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並優化訓練效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師傅的AI沙龍
26會員
687內容數
一直尋找 " 真正 " 的師傅 , 行行出狀元!! 業業有老師!! 感謝您的支持 也可以到下方連結逛逛喔! https://tslv.pixnet.net/blog https://vocus.cc/user/@tslv https://www.youtube.com/@tslv80
真師傅的AI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20
超慢跑(也稱「低強度持續訓練」或「LSD訓練」)的核心是 維持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以提升基礎耐力、燃燒脂肪並降低受傷風險。 以下是最有效的規劃建議: 一、心率區間: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70% 計算最大心率(HRmax): 簡易公式:220 - 年齡(例:30歲者,H
Thumbnail
2025/05/20
超慢跑(也稱「低強度持續訓練」或「LSD訓練」)的核心是 維持低強度、長時間的有氧運動,以提升基礎耐力、燃燒脂肪並降低受傷風險。 以下是最有效的規劃建議: 一、心率區間: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70% 計算最大心率(HRmax): 簡易公式:220 - 年齡(例:30歲者,H
Thumbnail
2025/05/12
膽固醇對身體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身體必需的物質,並非完全是壞東西。 體內超過 20 種荷爾蒙(包括六大荷爾蒙)都源
Thumbnail
2025/05/12
膽固醇對身體的重要性: 膽固醇是身體必需的物質,並非完全是壞東西。 體內超過 20 種荷爾蒙(包括六大荷爾蒙)都源
Thumbnail
2025/04/17
以下是一個結合科學探究與趣味性的「超慢跑最佳步頻實驗」設計,以明確的操縱變因為核心,適合個人或團體(如學校體育課、跑團活動)操作: 🏃♀️ 實驗主題:找出你的黃金步頻!超慢跑節拍挑戰賽 📌 核心科學問題 「不同步頻如何影響超慢跑的運動效率與舒適度?如何透過實驗找到個人化最佳步頻
Thumbnail
2025/04/17
以下是一個結合科學探究與趣味性的「超慢跑最佳步頻實驗」設計,以明確的操縱變因為核心,適合個人或團體(如學校體育課、跑團活動)操作: 🏃♀️ 實驗主題:找出你的黃金步頻!超慢跑節拍挑戰賽 📌 核心科學問題 「不同步頻如何影響超慢跑的運動效率與舒適度?如何透過實驗找到個人化最佳步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常見對於重量訓練的誤解!?】 ◼︎◼︎誤解:阻力運動訓練需要花費過多時間?◼︎◼︎ 證據:最小劑量的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訓練,可以提高成人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性相關能力。在設計阻力運動訓練計劃時,應優先考慮多關節的動態動作,並且.....
Thumbnail
【運科竹愛科普|常見對於重量訓練的誤解!?】 ◼︎◼︎誤解:阻力運動訓練需要花費過多時間?◼︎◼︎ 證據:最小劑量的阻力運動(resistance exercise, RE)訓練,可以提高成人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性相關能力。在設計阻力運動訓練計劃時,應優先考慮多關節的動態動作,並且.....
Thumbnail
你是競技運動員或者健身愛好者嗎?想要提升你的有氧運動耐力表現?你可能已經聽說過高強度間歇訓練和中等強度連續訓練之間的差異性,並且好奇究竟進行哪項訓練是最有效益的?
Thumbnail
你是競技運動員或者健身愛好者嗎?想要提升你的有氧運動耐力表現?你可能已經聽說過高強度間歇訓練和中等強度連續訓練之間的差異性,並且好奇究竟進行哪項訓練是最有效益的?
Thumbnail
飲食均衡對健康的益處相信已經是大眾共識,而對於運動方面的均衡我想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身體在運動時要具備的能力很多元 1)活動度與穩定度 2)肌力 3)肌耐力 4)能量系統(有氧心肺) 5)爆發力(速度+肌力) 6)速度 7)敏捷 8)協調
Thumbnail
飲食均衡對健康的益處相信已經是大眾共識,而對於運動方面的均衡我想提出一些個人的見解 身體在運動時要具備的能力很多元 1)活動度與穩定度 2)肌力 3)肌耐力 4)能量系統(有氧心肺) 5)爆發力(速度+肌力) 6)速度 7)敏捷 8)協調
Thumbnail
跟大家聊一聊HRV(心率變異),一個能幫助跑者提升訓練效率跟加快恢復的指標。
Thumbnail
跟大家聊一聊HRV(心率變異),一個能幫助跑者提升訓練效率跟加快恢復的指標。
Thumbnail
本週探討重複衝刺訓練對競技運動表現和身體適能的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探討了RST對速度、反向跳高度和間歇跑步表現等方面的影響。透過此討論,可以更深入瞭解RST對競技運動員身體適能和表現的多面影響。無論是短距離跑步還是團隊運動,RST訓練對不同競技領域都有幫助。
Thumbnail
本週探討重複衝刺訓練對競技運動表現和身體適能的系統性回顧和統合分析,探討了RST對速度、反向跳高度和間歇跑步表現等方面的影響。透過此討論,可以更深入瞭解RST對競技運動員身體適能和表現的多面影響。無論是短距離跑步還是團隊運動,RST訓練對不同競技領域都有幫助。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理解力以及 #運動科學相關知識》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理解力以及 #運動科學相關知識》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理解力以及運動科學相關知識》
Thumbnail
《我是運科竹:每週閱讀一段運動科學相關文獻,強化英文閱讀理解力以及運動科學相關知識》
Thumbnail
喚醒12條「效能肌」,10秒提升跑、跳、踢、投、打、游 6大運動能力的循環式全身訓練 笹川大瑛.境好出版.2022/09.賴惠鈴譯. 推薦給: ❦ 有意提升自己運動"效能"的人! ❦在運動競技項目上需要跑 or 跳 or 踢 or 投 or 打 or 游 這6大運動能力的人! 有時候我覺
Thumbnail
喚醒12條「效能肌」,10秒提升跑、跳、踢、投、打、游 6大運動能力的循環式全身訓練 笹川大瑛.境好出版.2022/09.賴惠鈴譯. 推薦給: ❦ 有意提升自己運動"效能"的人! ❦在運動競技項目上需要跑 or 跳 or 踢 or 投 or 打 or 游 這6大運動能力的人! 有時候我覺
Thumbnail
運動科學與傳統體感式訓練的碰撞和爭議,對於運動表現和身體健康有著不同的看法,本文探討了運動科學與傳統體感式訓練的優劣以及對選手的影響,建議從選手的身體素質、心理狀態和運動的社會風氣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考量。
Thumbnail
運動科學與傳統體感式訓練的碰撞和爭議,對於運動表現和身體健康有著不同的看法,本文探討了運動科學與傳統體感式訓練的優劣以及對選手的影響,建議從選手的身體素質、心理狀態和運動的社會風氣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考量。
Thumbnail
加入健身房 一定會測量一個東西 他就是inbody 這是評估自己身體組成的方式 大約像下圖這樣 那我們要如何評估自己的狀態 去建立目標呢 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首先 我們會大致看一下 你的體重 骨骼肌 脂肪率 大約是
Thumbnail
加入健身房 一定會測量一個東西 他就是inbody 這是評估自己身體組成的方式 大約像下圖這樣 那我們要如何評估自己的狀態 去建立目標呢 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首先 我們會大致看一下 你的體重 骨骼肌 脂肪率 大約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