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對「父母」的定義,一直以來是這樣的:
願意用無私的愛與耐心照顧孩子,永遠支持他們,並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樣的定義看似理所當然,卻是極高的標準。
因為在父母那個年代多半不知道「為何而生」,也不知道如何成為好父母,他們只能復刻上一代養育方式,因為他們也是在那樣的環境活過來的。
每當我在人生中做出一個重要選擇,最期待的是來自家人的支持與認同。但現實往往不如預期。當我們選擇做自己時,很容易被貼上「你不夠愛我們」、「你太自私」、「你不孝順」的標籤。那一刻,父母的反應反而像是受傷的孩子。尤其是當我們懷抱「理想父母」的高標準去看待他們,就更容易產生無力感與失望。
所以我想分享三個幫助我們理解父母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為了強迫自己要有同理心,更不是逼自己原諒他們,而是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一、與父母聊聊「他們的父母」
我國小的時候,爸爸拼命賺錢,很少回家。我對他少數在家中的深刻印象就是:不是喝醉酒就是累癱。那留在家裡孤身一人照顧我的媽媽,她把對爸爸的期待和情感轉嫁在我身上——她很愛我,也很依賴我。
我跟媽媽一起度過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我乖的時候,她溫柔如水,但我不乖的時候,就棍子伺候。我印象我被打得好痛,大腿上留下一條一條的抽打痕跡,我覺得好痛好窒息。
我的媽媽生長在一個極為高壓的家庭環境,據媽媽所描述,在她小時候,外婆是一位會打、會罵小孩的凶狠母親。曾經有一次,媽媽很羨慕得看著其他小孩吃冰淇淋,外婆竟從她的眼皮狠狠地捏下去,說:「不要去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再加上外婆有一些些重男輕女,媽媽其實是沒有得到太多外婆分給她的愛,也沒有好好被愛。
而爸爸呢?他生長在一個不富裕的家庭環境,但這邊要注意,我媽小時候貧困的程度不亞於爸爸,只是據爸爸所說,我的奶奶經常灌輸他家裡不富裕的思想,因為爺爺不常拿錢回家,甚至應酬喝醉酒,回家後會摔東西,所以全靠奶奶一個人做各式各樣的工作打拼養育三個孩子,而爸爸身為長子,很容易去承受第一線的家庭經濟壓力。
如今我25歲,我已經從過去的傷痛走出來,原因是我知道我的爸媽其實也未感受過來自父母最溫暖而純粹的愛,爸爸努力賺錢,把所有收入交給媽媽,是為了補償爺爺的缺席,卻忘記停下來回家看看我;媽媽小時候沒有被外婆好好的愛護,所以她只能在養育孩子中,慢慢去學會分辨愛和傷害一個人的差別。
這些上一代的創傷,像未處理的潛意識,代代相傳。而我想去碰觸那塊潛意識,是因為我想撫平我10歲時的自己,幫她在被抽打的地方輕輕敷藥,把她從窒息的空間拉出來。
二、找出你與父母個性相仿的地方
直到大學三、四年級,我才變得有自信,在這之前,我非常自卑、焦慮、有不配得感且極度怕犯錯,其實這樣的影子在我出社會工作碰上挫折時,還是偶爾會跑出來。
用一個簡單的理由解釋為什麼我的個性是這樣,因為我是一個被打大的小孩,但這是非常表面的理由。
我已經不害怕被打,所以我看向打我的那個人,睜眼看清楚「媽媽其實也是一個沒自信會自卑的人」,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媽媽的影子烙印在我的身上。
我曾覺得她看起來張牙舞爪,現在我覺得她困在自己的過去,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體悟?
10年前,媽媽投入於寫部落格,她會把我們全家在日本旅遊的點點滴滴寫在文章中,有一度她的格子出現在奇摩的熱門排行榜。但後來時代變了,多數人不再熱衷於經營部落格,轉向IG、FB等社群媒體。媽媽也是如此,那把曾經燃燒在她心中的火焰跟著時代熄滅了。
她有一位鼻炎癌的好友在臨終之前看過她的部落格,祂說:「這麼棒的文章,你簡直可以出書!」寫旅遊文章這件事她做得這麼好,為什麼她不做了?
有一次吃飯我故意聊向這個話題,媽媽黯然地說:「因為我覺得沒有人要看我寫得文章,現在年輕人經營IG這麼厲害,短影片那麼精彩好看,哪有人要讀文章。」。
過去從很多地方我就察覺出她不是一個有自信的人,而不寫部落格同樣也是因為她不相信自己夠好,好到有人願意駐足停留下來讀。但我不想活在媽媽的影子下,我要揮別沒有自信的自己,所以我不會放棄寫我的文章。
然而我不會說「媽媽總是帶給我負面的特質」,正因為過去我沒有自信,所以我一直在追尋能給我自信的事物,接納沒有自信的自己然後去追逐、找到它,這是我想給讀者的祝福。
三、如果你有伴侶,觀察他/她與你父母的個性是否有共同點
如果沒有伴侶也沒關係,你可以看看你經常喜歡上怎樣的人,就像我,我經常被看起來「安靜、內向與斯文的男生」吸引,而我某一天驚覺「哇操,我爸不就是安靜內向的男生嗎?」。
在這裡我想介紹一本書⟪原生家庭療法⟫,並擷取書中非常好的一段落:
切斷對原生家庭的情感是很常見的模式,我們以為只要斷絕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能不受家人力量的控制、家人就影響不了我們,問題就都解決了。結果,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問題,隨後會跟著我們進入新的感情關係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有人不斷地結婚、離婚、更換伴侶,但他們還是無法成功發展出令人滿意的關係,而且每次都一定是新伴侶的「錯」。
當然我不是要你們一定要找到伴侶,如果你單身且安於現狀,我覺得很好,那你可以試著看看你身邊最要好的朋友,如果他/她為感情所苦而且經常找你吐苦水,你不妨也看看他/她與父母的關係是否如同與伴侶的關係,如果沒有朋友參考也沒關係,直接讓你們看我的例子吧!
我與過去的伴侶最常吵的一件事是 —— 對方隨心所欲,毫不顧慮我的感受,常常會無意識地替我做出決定,但這些決定不是我想要的,再加上我又跟媽媽很像,不高興不會主動講,會隱忍著需求和壓抑自我,最終忍到受不了一次性爆發,所以媽媽跟爸爸天天吵的問題幾乎是我與另一半的感情問題。
爸爸是一個非常做自己的人,他不怕錯、愛怎樣就怎樣,他不太理小時候的我,也不一定理我媽,是一個鮮少與家庭對話的人,而我明知爸爸這樣的個性讓媽媽很不舒服,但我找的伴侶幾乎也是這類型,為什麼?原因很簡單,這不是另一半的錯,而是我的潛意識讓我不自覺地沿用了父母的情感模式。
我接下來要介紹書中的兩個名詞——「功能過度」與「功能不足」。
以我的例子來看,我是功能不足,因為我經常壓抑自己的需求去配合對方,最後變得憂鬱不快樂;對方則是功能過度,經常無意識替我做決定。
所以,一來是我經常扮演功能不足者的角色,二來是我經常喜歡上安靜內向的男生,如果不主動向對方開啟對話與拋出需求,對方根本不會察覺,更不會主動意識到自己是功能過度者。
如果我不與媽媽做出不同的選擇,將會延續她的感情模式,複製出帶給我創傷的家庭。對於我來說,停下複製的第一步 —— 一有不舒服就把話說出來。但對於沒自信的人來說簡直難如登天,我相信很多跟我個性相像的人,遇到衝突不愉快的第一步是自我懷疑「是不是我小題大作」、「是不是我太敏感、想太多」,但我想對這樣的你說:「對,我們不要害怕去小題大作。」因為當我們不把自己的底線踩死,對方會越踩越進來,我們會過得越內耗,最後雙方都不快樂。因此,我們要溫和且堅定地讓對方看見:這裡,就是我的底線。
總結:我們不必原諒父母,但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活下去
當我們在與另一半組織的家庭中,不自覺重蹈童年家庭的問題時,不妨回頭看看父母當初的感情狀況。其實,我們心中多半早已明白,當年的問題該如何透過雙方的調整與退讓來化解。而我正是在這樣反思的過程中,才突然意識到:「啊……原來我和另一半爭吵時,我自己也是那個需要調整的人。」
我的童年時期,除了爸爸要多給家庭一點關注之外,媽媽也常常忽略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現在,當相似的問題回到我身上時,我明白自己必須勇敢說出內心的感受與需求,選擇一條與媽媽不同的道路。因為——
唯有我開始做出與父母不同的選擇時,我才有可能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並鋪出一條全然不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