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你一個與待業中朋友維持友情の守則:不要(亂)問!
或許你是真的關心,也或許你只是好奇打探,都別輕易地問:找到工作了嗎?
說得殘酷些,如果你們交情夠好,你自然會知道;不知道就代表:沒你的事。
/
待業以來,我的家人踩過幾次雷,現在已不敢亂問。但不問不代表不關心,他們以行動來表達支持:三不五時投遞物資,就怕我省錢餓著。
我也能察覺到,那些要好的朋友們,都恪守友情互動的分際,讓出空間保護我不受過分關切之干擾。他們想我時會約我見面吃飯,偶爾問我最近好嗎?但絕不會直接丟來一句:工作找得怎麼樣?
/
前些日子,與一位職場上很照顧我的姐姐聯繫上。其實我很清楚,她一定很關心我的近況,但通達情理的她,卻從未主動來找我。頻率相近如我們,我深知不打擾背後的體貼。
果然,一聊上,她就說:「根本不需要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表,起落是人生常態,谷底也是暫時的,因此毋須過問。
一句話道盡通透。
/
另一類朋友,或許無意,卻總是冒犯。
廉價的關心夾帶在話題中,對話的尾聲總要不相干的冒出一句:你找到工作了嗎?工作找得如何?
每次當對方以別的話題起頭丟來訊息,我總是倒抽一口氣,心想勢必又要面對「關心」;果不其然,話題結束就又帶到我的求職進度(白眼立刻翻到天安門);想裝傻迴避暗示性提問,對方乾脆拋來直球:你找到新工作了嗎?
無論有意無意,這種不懂人情世故的事故,真的很雷。
/
每個人有自己的時區,而職涯中每個階段、每種職務類型,也有不同的情境與難題;這不是一句「我找到工作了」、「我還沒找到工作」,就能概括我的人生樣貌。
例如我,前一份工作是中高階管理層,自請離職。我其實不急著找工作,因為深知這樣的年歲,要找到能銜接過去位階與薪水的新工作,有一定難度,事前也預期有更長的待業空窗。
這段時間也有一些工作主動找上我,但與我生涯規劃與期待不符,因此推辭。我只是還有餘裕,因此願意花多點時間去找到適合我發揮的舞台。
這是我自己的時區,我不需要向不重要的外人解釋。然而這難道能直接化約為「我還沒找到工作」嗎?回答久了,我居然真的也開始懷疑起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勁,不然怎麼至今還沒找到工作。
這些自我質疑會打亂我們的節奏。
「我找到工作了/我還沒找到工作」這句話背後涵蓋了很多複雜面向與價值選擇,如果你的本意是關心,請不要再以一句「你找到工作了嗎?」略帶粗暴的提問來得到答案。
/
有時候,最好的關心就是靜靜等候。
等他想說,自然會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