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是我認為的我,我也不是你認為的我;我是我認為你認為的我。
I am not what I think I am; I am not what you think I am; I am what I think you think I am.
──Charles H. Cooley,《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我們都會有陷在負面情緒裡的時候,若能更客觀地理解情緒這回事,到底是如何「暫時接管」自我,或許就能夠在走不出泥淖的當下,稍稍地喊個暫停。當我發現自己有能力暫時停止負向反芻,也就更有機會走回日常,重新開始。
有沒有覺得,為什麼幼童總能因為一件不足為奇的小事,得意洋洋地彰顯自己的「能力」?會單腳站就像會飛、抱起娃娃就覺得拯救全世界?又為什麼幼童總能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一定行」?把玩具隨便塞進抽屜,也可以驕傲地宣布:「媽媽,我自己整理好了喔!」
《練習更快樂》告訴我們,幼童會過度自信,是因為他們不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而是與過去的自己做比較,所以他們知道自己進步了,認為一切皆能順利進行。諷刺的是,這個能力卻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而成為了許多不快樂的根源。
「自我」到底是怎麼長出來的呢?我們大多數人無法清楚記得兩歲以前的事情,那是因為要形成「自傳式記憶」就要先有獨立的自我做為經歷的主角。孩子大約兩歲多時,我做過一個自傳式記憶的小實驗:先告訴他我要錄影,錄製途中悄悄把一張紙片黏在他頭上。幾分鐘後停止錄影,立刻播放剛剛的畫面給他看。結果,他看著螢幕裡的自己,仍以「他」來稱呼,完全沒有察覺紙片此刻就貼在自己頭上。這顯示,幼兒在這個年齡尚未形成「連續的自我」,即便知道影片中的人是自己,仍無法把剛剛發生的事件與此刻的現實串連起來。
等到兩歲之後,自我感才開始慢慢成形。不過,剛開始孩子也還沒有辦法理解現實與自己視角之間的差別,一直到五到七歲,學齡初期的孩子才慢慢開始變得更客觀,開始會將自己與他人準確比較,透過「比較」讓「自我感」更加完整,也逐漸學會分享、越來越多利他行為、並發展出同理能力。執行功能的發展、心智理論的成熟,可以說是孩子漸漸邁入成人的這段旅途中,必經的過程。只是,我們一方面能用更多角度看世界,一方面卻更狹窄地審視自己。
我們開始認知到「他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然而,許多不快樂,就是從把「自傳」的筆交給別人開始的。
《練習更快樂》第一章就先打破一個迷思:大腦並沒有某個固定的「自我中心」。那種「有一個穩定的我」的感覺,其實是隨著年齡和社會經驗逐步塑造出來的。當腦部或神經受損,自我感也會改變,「性格」並非不可動搖。
換句話說,「自我」只是大腦說給自己聽的故事。要怎麼說這個故事,說什麼內容,也許就是能否變得快樂的關鍵。
人類從出生起,一點一滴建構自我,好不容易我們才從自我中心的幼兒階段,從無時無刻必須待在父母身旁的無助狀態,學會跟他人互動。卻又在複雜的人際比較裡漸漸迷失,像是倒退一般地回到自我中心的單一角度,無法客觀看待焦慮與失敗。《練習更快樂》用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很多根深蒂固的負面想法,其實只是大腦的「捷思」,雖然是演化而來一種省力的思考近道,卻可能讓我們卡在不快樂的圈套。又譬如,當我們以為擁有越多會越快樂,心理學家卻證實了「選擇的暴政」:太多選擇反而令人不知所措,害怕做出錯誤的決定。
了解人類的這些「錯誤渴望」,能夠把人從以為走不出的困境裡拉回來,當我們意識到「自我」原來並非永恆不變的單一元素,也許就能懂得「焦慮不等於自己」、「焦慮只是我正在經歷的一種情緒」。
《練習更快樂》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解釋了許多的「多數無知」,也讓人了解到,原來我並不如我自以為的那麼客觀,原來「我」的大腦,是能夠被改變的。或許,這就是邁向更快樂生活的第一步。
-
書名:練習更快樂:哈佛教授教你活出美好人生的七堂課
誠品 博客來 讀墨 Kobo
作者:布魯斯.胡德
譯者:鍾榕芳
出版社: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