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職涯教練,這是我最不喜歡被問、也最不會問別人的問題。
這種問題背後的假設,正是《Good Work》這本書所想挑戰的觀念。
「你在未來十年會怎樣?」這個提問,來自我們對「成功」的舊有理解。它預設人生是一條線性上升的路徑——考上好學校、進入大公司、一路升遷,最好在 45 歲以前達成某種人生巔峰。它要求你現在就要畫好一張藍圖,把每一步都規劃清楚,好像人生是一部早已寫好的劇本,只等你照本演出。
但每當我被這樣問時,我內心的第一個反應總是:那你自己知道嗎?
這個問題之所以讓人煩,是因為它不只是難回答,更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想像框架。它要你忽略變動、無常與好奇,只專注在「那個正確的答案」上。
那些被誤導的職涯腳本
這也是 Paul Millerd 在《Good Work》中所說的「外在遊戲」(the external game)——我們被推著追求頭銜、收入、認可,誤以為這就是價值的來源。
Millerd 說,他過去十年在職場間跳來跳去,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內心早已感到筋疲力盡。他不斷換工作、升遷,但換來的只是越來越強烈的「這不是我要的生活」的感覺。
這種模式我們太熟悉了:覺得壓力大沒什麼,感到空虛是自己不夠努力,工作再怎麼無感也不能輕易放棄——這些想法就是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工作腳本」。像是:
- 有價值的事情一定要很痛苦;
- 工作才是人生的中心;
- 能賺錢的工作才叫「好工作」。
這些信念或許曾經幫助我們生存,但現在,它們更多時候是讓人卡住、無法自由呼吸的限制。
《Good Work》:不是教你怎麼成功,而是邀請你重新定義成功
Millerd 在書中談的不只是他的轉職故事,更是一種職涯哲學的轉向。他從顧問業的倦怠,轉向寫作與探索自己的步調,過程中不斷鬆動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念。他說這條路沒有捷徑,也無法被外包,每個人都得自己走。
這不是一本給你「五步驟找到夢幻工作」的書,而是一本讓你開始問更深層問題的書。
以下幾個核心觀點,是我認為《Good Work》最有力、也最實用的部分:
1. 擁抱未知,走一條「無徑之路」
Millerd 提出一個很美的概念:Pathless Path(無徑之路)。意思是,有時候最值得走的路,是那條沒有標誌、也無人走過的路。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掌控每一個未來,就更容易打開可能性的大門。
未知不是你的敵人,它反而是最好的導航。
2. 追隨能量,需要你先慢下來
Millerd 在書裡鼓勵我們「追隨能量」,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這種話有點抽象。但其實你是感覺得出來的——有些事情你一開始做就會進入一種流動狀態(flow),即使沒人鼓勵你、即使還沒看到成果,你就是知道:「我想繼續做這個。」
我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某段過渡期,我開始默默地寫一些觀察、整理概念、畫圖解釋一些模糊的職涯迷思,沒有人特別要我做,也沒有報酬,但我越寫越進入狀況,一次比一次寫得順、感覺越來越「對」。後來才發現,這些東西竟然成為我工作中最有價值的資源,也讓我最感到快樂的部分。
但這種能量,不是你在趕著回Email、衝業績的狀態下感覺得到的。你得停下來、慢下來,才能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否則你很容易只是在執行別人對你期待的版本,卻從沒給過自己一個空間,問一句:「我真的想要的是什麼?」
3. 質疑你從小相信的那些「工作信念」
如果你一直覺得「工作就該辛苦」、「只有高薪才值得做」、「放假太久會沒競爭力」,那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Millerd 鼓勵我們重新檢查這些信念:它們現在還適合你嗎?還是早就該退場了?
4. 重新定義什麼是「抱負」
傳統上,抱負就是要變成主管、賺很多錢、被大家稱讚。但 Millerd 提出的抱負,是一種內在渴望,是那種「這件事我不做會渾身不對勁」的感覺。
真正的抱負,不是壓力山大地追趕KPI,而是輕盈地走在自己相信的路上。
5. 「好職位」不等於「好工作」
高薪、高職位、有頭有臉的工作,未必能讓你感到滿足。
Millerd 自己過去就曾在這種工作裡日復一日地耗損。他提醒我們:「不要誤把『好職位』當作『好工作』。」
這個提醒,特別值得我們在規劃未來時,好好記住。
6. 願意為內在價值,放下一些錢
他不避諱談到收入的下降,甚至用圖表示意。但他也說,那些少賺的錢,換來的是更多的自由、陪伴家人的時間、以及心理上的富足。
這聽起來或許「不聰明」,但也許,人生不是為了當一個「財務報表上最有效率的人」。
7. 「內在遊戲」:與內心批判共處的練習
書中借用了《The Inner Game of Tennis》的概念,把我們的內心分為兩個聲音:「敘述者」和「實踐者」。前者是那個不斷批評、愛比較、很焦慮的聲音;後者則是比較安靜但深層的直覺與行動力。Millerd 說,關鍵不在於讓那個批判聲音消失,而是要學會:不要被它牽著走。
這段我很有感。我自己也常被那個內在敘述者拉走。明明已經選擇了一條更自在、更適合自己的路,但一看到別人賺得比較多、升得比較快,心裡還是會忍不住浮出:「我是不是不夠好?我是不是太慢了?」尤其當看到某些「機車老闆」用踩別人的方式往上爬,然後真的就升官發財時,更容易有那種「那是不是才是有效的活法」的錯覺。
但我後來學會的是,不急著跟那個聲音對抗,而是停下來,看著它、承認它在。但不照它說的去做。那聲音說「你不夠好」,我會回答它:「也許吧,但我還是會選擇用我相信的方式繼續走。」
8. 理解工作的「季節性」
不是每段時間都適合全力衝刺。有時你需要沉澱,有時你需要玩耍,有時你需要暫停。
Millerd 和他太太設計了「休閒週」這種制度,讓自己在創作與工作中留白。他們相信,那些空白,正是創意與清晰的來源。
與其回答「未來十年會怎樣」,不如這樣想:
「我的未來十年,是一段持續擁抱未知、聆聽內在能量的旅程。我會質疑那些不再適合的工作信念,重新定義我的抱負,不再被職位和薪水牽著走。我願意為真正重要的東西做出非常規的選擇,練習與自己的內在對話,並順應人生的節奏而活。我知道所謂『好工作』會不斷變動,但我會保護它,讓它成為我生命中可再生的能量來源。」
這不是逃避責任,而是一種更誠實、更勇敢的選擇。
如果你也曾對「十年後的自己」感到茫然,或許你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勇氣去承認:我不知道。但我願意去走、去試、去相信。
這條無路之路,會帶你走向一個,比你想像中更豐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