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想要「流量爆文」,還是一篇需要想一想的文章?〉2025-07-25
或許是因為自己有在進行網路寫作,我經常會被Facebook推薦一些「教人寫爆文」的粉絲頁貼文。偶爾他們的觀點會對我有幫助,但大多時候,他們倡導的,是與我對寫作的觀點完全相悖的價值與方法。
譬如,我近期看到的一篇貼文叫作「讓人不知不覺把文章看完的辦法」,我後來發現這是一篇去年年底的貼文,或許是因為作者想要賣課程,所以拿這篇舊聞打廣告我才會看到。
但光是這個標題就已經讓我有點感冒,為什麼他希望做到的是讓人「不知不覺看完」?而不是寫一篇夠好的、讓人有意識去讀,且讀完有所反思的文章?這類方法希望創造出的「文章」,究竟能讓讀者和作者得到什麼?
以「簡單到不行」為目標的「注意力操控術」
這則貼文具體建議的做法是:把文字寫得「簡單到不行」。他的舉例是,要像「1+1等於多少?」這樣的問題,你一看到就會自己算出來,甚至不會感覺自己在算。
他希望做到的效果是,讓讀者「不必思考、不必認真」,只使用「偷懶腦」,而不必開啟「認真腦」。對這個作者而言,他需要與一切吸引注意力的東西競爭,譬如短影音、遊戲、社群訊息。所以他的文章必須要跟那些東西一樣一目了然。
相較於讓人「自然而然看進去」的簡單字句,他認為讀者看到困難字句時,並不會進入專注模式,而是會直接離開,轉像那些更簡單的速食娛樂。只有「超好懂」的白話短句子,搭配大量圖片與點列式的寫法,才能留住讀者的注意力。
換句話說,他雖然通篇在說「讓人把文章看完」,但談論的根本不是文章,而是某種「注意力操控術」。就像喬納森.布洛(Jonathan Blow)對社群遊戲--譬如紅及一時的《開心農場》的批評,這些人其實是把用戶當作農場裡的動物在豢養,而不是真正把對方當成能思考的人來尊重。
在這些技巧之下,那些破碎的字句並未串連為一篇「文章」,人們看見、滑過去,但你真的表達了你想表達的東西嗎?讀者有得到「閱讀」的體驗與收穫嗎?還是,就像那些冷知識短影音,你片段地感受自己好像有學到東西,但沒有前提、沒有資料來源、沒有應用場景,看完自我感覺良好,但什麼也沒有真的得到。
寫作與閱讀是在做什麼?
我同意句子不該過於艱澀難懂,但如果我們在談論的事情是「寫作」、是「閱讀」、是「文章」。那它的首要目標就不會是讓人「無腦看懂」、「不知不覺就看完」。
閱讀是一個空間的展開,是一個學習與沉澱的機會。就像過分簡單的解謎遊戲不會有趣,完全不會讓你想要暫停下來思考或感受的閱讀,並不是最理想的閱讀體驗。
此外,我不認為一個創作者應該將「讓所有人都順順地接受」放在首位。每個人當然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接觸到、被人喜愛。但那個前提是,那確實是自己真誠想要做出的表達。(不過,技術層面上,把句子寫得短一點、更好懂一點,確實是我需要學習跟努力的方向。)
關於寫作,我更加希望的事情是:想看的人才看,而且是在他們自己想看的時候再看。就像面對一部好電影、一款好遊戲,我們會想抽出時間去看它、玩它。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閱讀時間其實也就五分鐘,一名作者如果連「讓人主動花五分鐘閱讀」這樣的目標都沒有,不是太看不起自己的表達了嗎?
也許「爆文寫作法」可以讓這些人觸及到更多的用戶,可以更快抵達他們心心念念的「變現」與「商業化」;但從「讀者」--或者說在網路另一端,以文字來交流的對象--而言,我相信好好地、完整地說話,談論那些真誠的、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的內容,才是我們之所以要「寫文章」與「讀文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