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童信任當玩笑的惡作劇:令人氣憤的「關門挑戰」〉2025-07-23
今天讀到了一則令人很生氣的新聞,新聞談到,國外TikTok上流行起一個名為「關門挑戰」的惡作劇。影像中,父母將孩童騙進房間後,突然大動作逃離,然後將孩童關在房間裡,並且播放詭異的笑聲音效,測試孩子的反應。
在這些影片中,小孩都明顯露出恐懼與無助,但這些家長非但沒有即時停止,還在事後上傳影片,不以為意地以此取樂。我們並不是要說這些家長有虐待兒童的惡意,但即便對他們而言只是玩笑,這依然是一種非常惡性、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
行之有年的「逗小孩」
事實上,在這個挑戰出現之前,成年人逗弄小孩的事情早就行之有年,很多人對此都是不以為意的。對這些人而言,這些行為是無害、安全的惡作劇,然而,對孩童而言卻不是如此。
對這些被惡作劇的孩童來說,首先,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看到的只有父母的逃離和將他困住、聽到的只有詭異可怕的音效。在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遭遇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有辦法忘掉,但也會在一些人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以及對這些成年人,從生理到心理的不信任。
尤其,在影片中,孩子恐懼慌張地拍門、嘗試打開卻無人幫忙的樣子,清楚說明了這對他們而言不是有趣的事,但那些家長依然選擇將影像上傳,完全視他們真實的情緒反應為笑話。
這種將他人的真實痛苦當成娛樂的行為本就非常反人類,由父母對孩子做出,並放上網路供人「欣賞」取樂,更是令人髮指。
我明白很多人會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覺得許多人都是這樣被開玩笑過來的,還不是都健健康康地長大了?的確,人類很強韌,我們能夠抵禦很多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事情。但每一次這種惡作劇都是一次風險,如果我們都因為明白可能會傷害脊椎而呼籲人們不要玩「抽掉椅子」的惡作劇,又為什麼會願意接受可能造成心理陰影的「關門」?
每一次的惡作劇,都是拿一輩子的信任開玩笑
我自己成長的過程算是順利,父母也不太會「因為好玩」就對孩子做出什麼不當行為。但我始終難以忘記兒時有一次問爸爸「媽媽在哪裡」時,他那句「被大恐龍吃掉了」的胡亂回答。
雖然當時我就已經知道那是亂說的,但這句回答依然令我感到焦急--甚至更加焦急。因為在那個剎那,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完全的孤立,我的真實困惑和擔憂被當成笑話,沒有人會告訴我答案,因為我「只是一個小孩」。
那樣的玩笑或捉弄不會只發生過一次,在很多時候,這些玩笑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你永遠會不知道哪一次會是嚴重到將令你永生後悔的那一次。就算事後感覺「沒事了」,當下那種「背叛」的感覺是真實的,且一旦出現過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試想,那些會拍惡作劇影片上傳的家長,他們會如何處理被他們的惡行嚇哭的孩子?他們會好好地安撫跟道歉嗎?不,他們會繼續取笑這些孩子,稱他們是膽小的愛哭鬼。如果他們知道這是事後需要誠心道歉的行為的話,他們一開始就不會這麼做。
我們都明白,孩子的擔憂與害怕有時與事情客觀上的危險程度不成比例,然而,那種「誇張化」、「災難化」的理解就是他們當下最真實的感受。那些恐懼、擔心不該被當作好笑、可愛的「孩子行為」,而是他們當下所處的真實世界。
你的每一次惡作劇、每一次嚇唬、每一次忽視、每一次隨口打發,在情緒已經激動的孩子那端,都是貨真價實的背叛。也許那一刻你覺得有趣,但當孩子積累的不信任感真正影響到你們的關係,屆時就算後悔,也不見得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