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童信任當玩笑的惡作劇:令人氣憤的「關門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把孩童信任當玩笑的惡作劇:令人氣憤的「關門挑戰」〉2025-07-23

 

  今天讀到了一則令人很生氣的新聞,新聞談到,國外TikTok上流行起一個名為「關門挑戰」的惡作劇。影像中,父母將孩童騙進房間後,突然大動作逃離,然後將孩童關在房間裡,並且播放詭異的笑聲音效,測試孩子的反應。


  在這些影片中,小孩都明顯露出恐懼與無助,但這些家長非但沒有即時停止,還在事後上傳影片,不以為意地以此取樂。我們並不是要說這些家長有虐待兒童的惡意,但即便對他們而言只是玩笑,這依然是一種非常惡性、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的行為。

 

行之有年的「逗小孩」

   事實上,在這個挑戰出現之前,成年人逗弄小孩的事情早就行之有年,很多人對此都是不以為意的。對這些人而言,這些行為是無害、安全的惡作劇,然而,對孩童而言卻不是如此。

 

  對這些被惡作劇的孩童來說,首先,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看到的只有父母的逃離和將他困住、聽到的只有詭異可怕的音效。在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遭遇這種事,也許有些人有辦法忘掉,但也會在一些人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以及對這些成年人,從生理到心理的不信任。

 

  尤其,在影片中,孩子恐懼慌張地拍門、嘗試打開卻無人幫忙的樣子,清楚說明了這對他們而言不是有趣的事,但那些家長依然選擇將影像上傳,完全視他們真實的情緒反應為笑話。

 

  這種將他人的真實痛苦當成娛樂的行為本就非常反人類,由父母對孩子做出,並放上網路供人「欣賞」取樂,更是令人髮指。

 

  我明白很多人會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覺得許多人都是這樣被開玩笑過來的,還不是都健健康康地長大了?的確,人類很強韌,我們能夠抵禦很多可能造成嚴重傷害的事情。但每一次這種惡作劇都是一次風險,如果我們都因為明白可能會傷害脊椎而呼籲人們不要玩「抽掉椅子」的惡作劇,又為什麼會願意接受可能造成心理陰影的「關門」?

  

每一次的惡作劇,都是拿一輩子的信任開玩笑

   我自己成長的過程算是順利,父母也不太會「因為好玩」就對孩子做出什麼不當行為。但我始終難以忘記兒時有一次問爸爸「媽媽在哪裡」時,他那句「被大恐龍吃掉了」的胡亂回答。

 

  雖然當時我就已經知道那是亂說的,但這句回答依然令我感到焦急--甚至更加焦急。因為在那個剎那,我感受到的是一種完全的孤立,我的真實困惑和擔憂被當成笑話,沒有人會告訴我答案,因為我「只是一個小孩」。

 

  那樣的玩笑或捉弄不會只發生過一次,在很多時候,這些玩笑沒有造成什麼嚴重的後果,但你永遠會不知道哪一次會是嚴重到將令你永生後悔的那一次。就算事後感覺「沒事了」,當下那種「背叛」的感覺是真實的,且一旦出現過就不可能完全消失。

 

  試想,那些會拍惡作劇影片上傳的家長,他們會如何處理被他們的惡行嚇哭的孩子?他們會好好地安撫跟道歉嗎?不,他們會繼續取笑這些孩子,稱他們是膽小的愛哭鬼。如果他們知道這是事後需要誠心道歉的行為的話,他們一開始就不會這麼做。

 

 

  我們都明白,孩子的擔憂與害怕有時與事情客觀上的危險程度不成比例,然而,那種「誇張化」、「災難化」的理解就是他們當下最真實的感受。那些恐懼、擔心不該被當作好笑、可愛的「孩子行為」,而是他們當下所處的真實世界。

 

  你的每一次惡作劇、每一次嚇唬、每一次忽視、每一次隨口打發,在情緒已經激動的孩子那端,都是貨真價實的背叛。也許那一刻你覺得有趣,但當孩子積累的不信任感真正影響到你們的關係,屆時就算後悔,也不見得來得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11會員
1.0K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9
  這段談話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其中一部分也多虧了已經在幾天中與我相互熟悉孩子本身。在電話聯絡之前,家長就已經在訊息中表達了孩子給她的良好回饋讓她感到驚喜,對我們活動的肯定。在電話過程中,她也多次笑著提到孩子在電話旁邊偷聽,一直對她使眼色想要跟我說話的事情。
2025/07/19
  這段談話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其中一部分也多虧了已經在幾天中與我相互熟悉孩子本身。在電話聯絡之前,家長就已經在訊息中表達了孩子給她的良好回饋讓她感到驚喜,對我們活動的肯定。在電話過程中,她也多次笑著提到孩子在電話旁邊偷聽,一直對她使眼色想要跟我說話的事情。
2025/07/16
  必須強調的事情是,「受教育」是一種基本權利,但「學業表現好」並不是。如果教育制度有問題,那當然值得批判與調整。但作者李維要求的,是政府需要主動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幫男性改善「男孩成績不好的問題」,這就和要求政府幫男性解決找不到伴侶的問題一樣荒謬。完全是在追求特權,而非平權。
Thumbnail
2025/07/16
  必須強調的事情是,「受教育」是一種基本權利,但「學業表現好」並不是。如果教育制度有問題,那當然值得批判與調整。但作者李維要求的,是政府需要主動給出系統性的政策,幫男性改善「男孩成績不好的問題」,這就和要求政府幫男性解決找不到伴侶的問題一樣荒謬。完全是在追求特權,而非平權。
Thumbnail
2025/07/04
  對於孩童或較為迷信的人來說,當這些資訊大量出現在網路上時,他們很難一一判斷真偽。其中,這種可能引發恐慌的災難預言尤其危險,長期暴露於這種資訊底下,就好像處於一種時刻有風雨的糟糕氣候,如果被惡意人士瞄準,就有可能進一步受到操控、傷害。
2025/07/04
  對於孩童或較為迷信的人來說,當這些資訊大量出現在網路上時,他們很難一一判斷真偽。其中,這種可能引發恐慌的災難預言尤其危險,長期暴露於這種資訊底下,就好像處於一種時刻有風雨的糟糕氣候,如果被惡意人士瞄準,就有可能進一步受到操控、傷害。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Thumbnail
撒嬌以外,孩子其實還有各種動作都在尋求關注,如果可以看得出來,也許就不會以為只是在胡鬧
Thumbnail
我們要以良善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但也不要小看了可能存在人心中的惡意…
Thumbnail
我們要以良善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但也不要小看了可能存在人心中的惡意…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存在很多陷阱,價值觀很容易被影片影響,小孩在無法獨自判斷對錯前,請大人留意小孩觀看的內容,並一起討論影片內容。刀槍、暴力內容,常埋藏在兒童頻道中,不得不慎重。
Thumbnail
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界,存在很多陷阱,價值觀很容易被影片影響,小孩在無法獨自判斷對錯前,請大人留意小孩觀看的內容,並一起討論影片內容。刀槍、暴力內容,常埋藏在兒童頻道中,不得不慎重。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Thumbnail
在那些事發的情緒當下,我的確是只想到以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定義別人。 也因此,引發了自己更多的焦躁與擔憂,更多的是不必要的負能量。 如果我能記得,單純用孩子的眼睛去看這整個世界的運作, 也許每一個行為的背後,其實都沒有任何多餘的意義, 只有當下孩子們之間的笑臉和哭臉才是真的,但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