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上班時間」?「辦公室崗位」為誰存在?〉2025-07-22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都感覺自己無法理解「上班」是怎麼一回事。雖然或許不是全部,但在大多數人的經驗裡面,上班十分沒有效率。每個人一天在崗位上八個小時(或更多),但真正有價值、有效率的工作時間卻經常連一半都不到。
但在和一些習慣用工作群組臨時指派工作的人合作過之後,我逐漸意識到,我的思考方向很可能一直是錯的,「上班時間」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效率、不是為了完成更多的事,而是為了讓另一個人--通常是你的上司想要指派人做事的時候,他無需多等一分鐘。
就像當我們在使用免費APP時,我們其實不是消費者而是產品;當人們在一間公司裡上班時,他們提供服務的對象並不是最終購買某項產品或服務的客人,而是他們的上司、是那個隨時準備要你做事的發號施令者。
類比地說,其實辦公室比服務業更像服務業,服務業面對的是一次性的、短時間的客人,你只要在有限的範圍內解決其單純的要求即可。但在一間公司上班,你要服務的對象隨時都在,而且你需要完成的潛在任務包羅萬象,就像便利商店店員。上司是你的客人,而你被要求隨時待命、而且萬能。
人終究應當為自己工作
雖然這樣思考能讓上班時間的設計從「荒謬」變為「可理解」,但我依然不覺得人們應當輕易接受這樣的事情。或者說,這樣的可理解之中,它依然是荒謬的。
在我看來,在一個真正健康的工作環境裡面,每個人需要負擔的工作應當要盡量清楚,且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工作者自行安排其工作順序與節奏。臨時指派的任務會打亂工作者自行安排的空間,讓他們陷入窮忙的狀態,疲憊奔波、來回轉換、事倍功半。
我可以理解偶爾會有急件、需要臨機應變的情況,譬如突如其來的颱風、或者某個合作對象出現變動,所以需要重新安排人力支援。但如果每件事情都是急件,又或者明明可以在幾週甚至幾個月前就分配的工作,在最後幾天才臨時交辦--把本來可以按部就班完成的事情變成急件,都是非常不健康的情況。
如果工作者無法預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無法提前安排、事前規劃,所有工作的完成效率自然會變得低落。本來可以批次完成、可以順道進行的事情,都被拆分為一個又一個的瑣事,而且做到一半又被打斷,去要求做另一件誰都可以做、本不急迫卻變得急迫的瑣事。人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沒有尊嚴,自然也不可能保有熱情。
我們聊過,人可以基於共同的目標而合作,許多人聚集起來,可以完成一個人難以完成的很多事情。然而,沒有人應當成為其他人工作的附屬品,如康德所言,「不能只是手段,也需要同時是目的」。
每個人最終都應該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與願景而工作,如果活在別人的事業裡,不只時間被吞噬,人格也會在這些無窮的服從與等待中,一點一點地消磨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