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過了四十歲,身體開始發出警訊:作息不正常、吃飯常常只是求快,根本沒在管營養;偶爾頭痛,下午四、五點就疲勞、嘴饞,還有血管阻塞的前兆。像大叔長期都有三酸甘油脂和高血壓的情形,得定期吃藥控制,雖然空腹血糖還沒破百,但家族有糖尿病史,心裡其實瞭解,若再不處理,遲早進階到三高俱樂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大叔這次讀了法國生化學家「控糖女神」潔西・伊喬斯佩寫的《90% 的病,控糖就會好》,裡頭使用很多比喻和圖表,講得清楚又實用。她不是要你變瘦或吃得像仙女一樣,而是教你怎麼穩定血糖,減緩身體各種慢性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血管阻塞等等,而我們搞懂血糖運作的機制之後,你會發現,健康不是靠忍耐不吃,而是靠理解與方法,才能長久穩定的維持下去。
🍕2段心得感悟
血糖飆高的影響:為什麼會導致糖尿病、心臟病
書中不斷強調血糖不穩定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當血糖經常飆高,會引發慢性發炎,免疫系統就會開始胡亂攻擊,破壞器官原本正常的運作。你可以想像一下,整個人泡在「高血糖的糖池」裡,那種狀態有多可怕。作者用俄羅斯方塊來比喻胰島素的運作:當血糖升高,胰島素就會跳出來幫忙,把多餘的血糖移到肝臟、肌肉跟脂肪中,慢慢讓血糖降下來。但如果血糖長期過高,胰臟就得拼命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把血糖「硬塞」進變得狹窄的細胞入口裡,久了就會產生胰島素阻抗。
胰島素阻抗會讓人更容易感到飢餓、疲勞,脂肪也變得難分解,最終不但容易變胖,還可能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更糟的是,肝臟會產生一種低密度脂蛋白B型亞型,它會黏在那些被自由基破壞的血管壁上,時間一久就形成阻塞,引發心臟病或中風。而大腦沒有痛覺神經,當血糖不穩,它無法用疼痛提醒你,只能透過情緒低落的精神訊號來表達,最終就會造成憂鬱症。所以與其拼命節食減肥,不如先穩定血糖,這才是邁向健康的真正起點。
控糖技巧:不要把菜肉飯混在一起吃
很多人吃便當時習慣把菜、肉、飯混著吃,覺得這樣才有飽足感又美味。不過作者提醒,如果想讓血糖維持穩定,最好是依「菜→肉→飯」的順序進食。原因在於蔬菜富含纖維,可以在腸道裡形成一層保護膜,不僅減緩澱粉轉換成葡萄糖的速度,還能在小腸形成網狀結構,讓葡萄糖慢一點進入血液,這樣血糖值就不會波動太大。
白飯如果單吃真的不太美味,所以大叔實際做法是:先吃掉三分之二的菜和蛋白質,最後再把剩下的部分和飯拌著吃,這樣既能照顧口感,也比較容易長期執行,經過這樣調整一、兩個禮拜後,感覺下午上班時的疲勞感明顯減緩,也比較不容易在四、五點嘴饞想吃點心。那如果是吃像咖哩飯這種「一體成形」的呢?一樣可以先把菜和肉挑出來,先吃掉大部分,澱粉和糖越晚吃越好,照樣能作到讓血糖平穩的目的。

中午便當先從飯少開始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血糖、胰島素、粒腺體、氧化作用、糖化作用、自由基、慢性發炎、糖化血色素、糖尿病、肝醣、肌肉、脂肪、阿法澱粉酶、三酸甘油脂、憂鬱症、心臟病、蘋果醋、鹹食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不是吃不飽,而是吃太快
2018 年底,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飽足感」進行了一項頗有意思的實驗。他們找來 21 位健康成年人,分別以正常速度(6 分鐘)與慢速(24 分鐘)吃完同樣一份 600 大卡的綜合餐,然後分階段抽血,並使用 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觀察他們的大腦反應。結果發現,吃得慢的那組人在兩小時後的飽足感明顯較高,血中的飢餓素(ghrelin)也下降得更多,fMRI在大腦的飽食中樞呈現比較好的活性。更有趣的是,在三小時後的自由進食環節中,這群人平均少吃了 25% 的零食。這顯示出,進食速度不只影響當下的感覺,也會延續影響你之後的食慾與食量。
這讓大叔想到小時候吃飯時,阿嬤很愛說:「呷飯麥呷太快,要細嚼慢嚥。」除了怕我們噎到,其實她更希望我們吃得剛剛好,不多不少。大叔認為這句話放到現在還是挺有智慧的,因為吃太快,真的比較容易不小心吃進過多熱量。想要改善這種情況不難,只要依照「水 → 菜 / 肉 → 飯 → 果」的順序來吃,進食的節奏自然就放慢了,不但能控制血糖,也比較不容易暴飲暴食,讓大腦有時間跟身體說:「我,吃飽了」。
大叔的觀點
大叔是個典型的易胖難瘦體質,從小到大幾乎都在跟體重奮戰。夏天拚命節食運動、冬天吃火鍋開始發福,這樣的循環早就司空見慣。如果放任不管,體重遲早會向上衝破天際,檢驗指數滿江紅。這也讓我開始思考:「所謂靠製造熱量赤字來減重的方法,真的沒問題嗎?」書中不斷提醒我們,不要把重心放在計算卡路里上,因為現實生活中你很容易漏算油脂、調味料、沾醬、加工食品的熱量,尤其是外食便當更是個大黑洞。除了便利超商有明確標示外,其他幾乎都是「隱形卡路里」,不小心一餐就爆卡,超過自己一天的基礎代謝都還不自知,作者也提供了一些簡單、實用的做法來穩定血糖,例如早餐吃鹹食、餐前喝醋、飯後散步、不要單吃澱粉和糖、聚餐前先吃點蔬菜、正常三餐不要吃零食等等,都是容易實行的小技巧,內容可說是相當實用的乾貨。
大叔認為「少吃多運動」的觀念本身沒錯,只是背後還有荷爾蒙、基礎代謝率的因子存在。比起追求數字上的減重,更重要的是朝著追求健康的方向前進,把三酸甘油脂、總膽固醇、胰島素濃度降下來,血糖就可以保持長期平穩,慢性病也就不再纏身。當減重不再是壓力,而是伴隨控糖而來的成果,你會發現這樣的方式比較能長久,也不容易再復胖。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嘴饞的時候,先冷靜20分鐘

90%的病,控糖就會好
如果你對 健康醫療 有些興趣,推薦你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