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根據衛福部「預立醫療決定、安寧緩和醫療及器官捐贈意願資訊系統」統計,截至 2023 年底,已有約 1,077,206 人完成「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註記。白話來說,如果你沒預先簽署並註記於健保卡上,當醫師面對你生命垂危的那一刻,哪怕必須壓斷肋骨、強行插管搶救,也得全力以赴。倘若這樣的延命只是讓病人痛苦掙扎,這是病人的選擇?還是家屬不願承受輿論壓力的「代替決定」?
本書作者 蔡兆勲醫師,是現任台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他深耕安寧療護多年,也是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重要推手,致力於將「善終」落實於臨床實務中。他主張末期照護不該只是延長生命,而是尊重病人意願、提升身心靈的品質。《生死兩相安:學會與臨終病人說再見》正是他多年臨床與教學經驗的結晶,引導醫護與家屬在生死交界之際,找到最溫柔而堅定的陪伴方式。讓病人能安心走完人生,家屬也無遺憾地道別,達成身與心的雙重安頓。
🍕4段內容感悟
一個人是身、心、靈組成的個體
作者提到,末期病人在醫院面臨的許多困境是我們應該嚴肅對待的。例如:「不能開刀還留在醫院做什麼?」以及「醫師叫我回家自己照顧自己」等情況。醫療人員出於好意,希望病人能夠儘早回家度過剩餘的生命。然而,作者的看法略有不同。他認為,即使是末期病人,也應該獲得人性化的整體照顧,這樣家屬的哀傷自然會減少。
作者認為,末期病人的痛苦可分為身、心、靈三方面的相互影響。無論是身體的疼痛、心理的打擊,還是靈性的困擾,都是我們應該重視的部分。甚至為病人實現心願、讓病人安詳地過世,才能算是達成「善終」的目標。
我們努力讓病人和家屬得到人性化的整體照顧,以達到生死兩相安的目標,也就是要讓病人得到善終,倘病人能得到善終,家屬的哀傷自然就能減少。
病人打開心結就容易進行面對死亡的準備
作者說明,當病人心中的結打開之後,靈性也隨之平安!不再擔心、不再徬徨,擁有了正確的方向和目標,家庭的氛圍也隨之改變,能夠坦然地談論生死的議題,回顧過往的人生,肯定自我、化解衝突。這樣不僅能讓病人不再感到恐懼,還能使病人無憾!這正是安寧緩和醫療最重要的目的,道歉、道謝、道愛、道別、感恩、慈悲喜捨等心靈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醫病信任關係的蔡十點
大叔認為,無論是對病人還是對有價值的人,快速「建立關係」都需要一定的經驗。從MBTI的角度來看,外向型(E)的人更有機會實現這樣的想法。他們通常會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尋找共同點、迎合對方的興趣、展現真誠的微笑、用心細心地交流、積極傾聽、具備高度的同理心和敏感度,並且能夠持之以恆。特別需要用心的是高敏感度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高敏感度指的是每次的訪視不一定會獲得進展。如果病人已經不願意溝通,強行要求從中獲得某些信息,可能會破壞好不容易建立的互信關係,因此必須深思熟慮。而持之以恆則是指即使在熱情的付出下,仍然可能會遭遇挫折,不要因此而灰心喪志。
多接觸幾次,必定能對建立關係有所幫助,我們必須學習以高度的同理和無條件的接納態度與病人、 家屬建立信任關係,才能從好的基礎進入良性的循環。 新聞上頻繁報導的醫療糾紛判決,容易讓熱情的醫療人員感到沮喪,甚至對醫病關係失去信心。在此之前,應該先保護好自己。作者行醫多年仍能堅持初心,實屬不易。
靈性的困擾和靈性的照顧
所謂靈性,是一種具有意義和目的的感受,能夠超越自我,使人獲得完整的力量,讓生活變得充實,培養信心、希望、愛、歸屬感、接納、寬恕及慈悲等人性的光明面,使病人內心感到安詳平和,並擁有面對生死問題的智慧與勇氣。大叔認為,這與讀過的《活出意義來》觀點相似。書中,作者弗蘭克提到,無論遭受多大的苦難,只要能找到生存的目的,就能在看不見未來的納粹集中營存活下去。臨床上,與自我尊嚴喪失、自我放棄、心願未了、不捨不甘及恐懼等相關的情況,都可以視為靈性困擾的一種。在末期病人的照護中,除了減緩身體的疼痛,心靈上的滿足同樣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unSplash
🍕值得記錄的關鍵字
安寧緩和醫療、蔡十點、靈性困擾
🍕這本書讓你啟發了什麼
大叔的觀點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建緯」的故事,他在國中二年級時,沒有抽煙或吃檳榔的習慣,卻不幸罹患鼻咽癌。建緯經歷了多次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和免疫療法,最終仍無法阻止病情惡化。意識到無止盡的強迫治療只會帶來更大痛苦後,他主動要求入住安寧病房。在安寧病房中,作者專注於心靈的撫慰,透過家庭會議和月夜談心的方式,讓建緯能夠與家人和醫師坦誠交流,甚至輕鬆地談論死亡。
安寧病房的氛圍並不如想像中可怕,在病情穩定下還可以往返醫院及家中,建緯甚至家裡與家人一同度過了母親節,最終心滿意足平靜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建緯提到:「我們有時候都考慮太多!放心把想講的話全部講出來!這就是交心!這就是心裡對話。」讓大叔感同身受,有時候我們都過度考慮了,應該放心地表達心聲,這是交心的方式。
在「別對任何事都有反應」這本書中曾提到「緣份」兩字,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都與「緣」有關,隨緣行動會讓人生更順利。相對地,若不合適、不合拍就只能是跟對方「無緣」,這沒什麼,更不應該過度在意他人看法或迎合他人,這樣會顯得「卑微」。持續的負面思考和妄想臆測只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人,因此應該勇敢面對內心,好好平靜的說出心裡的話,但談話的內文及口氣當然需要適度修飾一下囉(笑)!
🍕若這本書只能帶走一句話,你的選擇是?
安寧緩和醫療,不是放棄醫療

生死兩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