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又收到商業周刊的轉載邀請信,這是這幾個月來,第五次。
老實說,每次信件跳出來的那一瞬間,我還是會微微愣住,然後心裡升起一股說不上來的情緒:有點受寵若驚,但更多的是感謝。對他人,也是對自己。
我常常想起那個剛開始寫字的自己。
沒有人逼我寫字,也沒有人等著看我寫什麼,那時候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個地方可以穩定發表」,我開始尋找適合的平台,像是方格子、痞客邦、探路客、樂多。
就這樣,從申請平台會員開始,一篇又一篇的發布。沒有特別做什麼宣傳,沒人催稿、也沒人在乎,但我知道,這是我選擇要守住的一件事;堅持的不是結果,而是跟自己說好的承諾。
直到有一天,奇妙的事情開始發生
持續寫文章一段時間後,奇妙的事情就一件件發生。
開始有陌生讀者留言說他每週都在等我發文;有老朋友默默關注,說他一直有在看;甚至有公司不熟的同事某天忽然對我說:「欸,你是不是有在寫電子報?我好像看過。」
這當然不是什麼傳奇故事,我也只是一個單純愛寫文章的人,但這些微小卻閃閃發亮的時刻,就像是不經意灌溉的一株植物,猛然回頭一看「欸,開花了耶!」
而回顧這段路,我確定我做對了一件事:我沒有等到「準備好」才開始行動。
沒有開始,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
還記得學生時期,一位老師跟我們說過一句話,我到現在都忘不了:「沒有人會等到讀完所有書才去考試,你會邊錯邊學、邊學邊懂。」
後來我才明白,這句話不只是在說考試,它在說人生。
你想運動,那就穿上運動鞋,先出門走走;你想學好理財,至少得先開立戶頭;你想經營自媒體,別再只會想,不如先拍個影片再說。那些你所有的「想想」,都會在你行動之後,慢慢靠近你。
想了很久,不如就開始行動。
我們都在等「更適合的時機」,但事實上,適合的時機,都得是做了以後才出現的。或許一開始會感到挫折,但相信我,只要你開始行動,並且是往對的方向,都比你站在原地還要好上許多。
最近關於我的一些「開始」
我想分享這段心情,是因為我最近又開始對「行動」這件事,有更多體會。
以前,閱讀對我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閱讀的樂趣,逐漸被社群媒體蓋過,甚至連空閒時間也只想追劇。直到最近,我有意識地遠離社群平台,開始讓自己沉浸在書本中。
這幾天,我閱讀了侯文詠老師的新著《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想起以前就會看他的書,《不乖》《請問侯文詠》《白色巨塔》,那種很純粹喜歡閱讀的感覺,實在很過癮。他寫的東西不艱澀,卻有厚度,不矯情,卻很有靈魂。我邊讀邊想:啊,我怎麼會忘了,我本來就是一個愛看書的人啊!
所以我開始調整,沒有硬性規定什麼,只是把書放在床頭、睡前翻幾頁也好。
慢慢地,我覺得腦袋更清楚了,心也更平靜了。這種「重新找回自己」的感覺,就像當初開始寫字那樣動人。
行動,不保證會有結果,但一定會帶你走到更遠的地方
我們都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所謂「更好」不在夢想裡、不在計畫裡,而是在行動之後,那些慢慢浮現的證據。那些你以為要等天時地利人和才做的事,其實只差你那個「好,我現在就做」的念頭。
你會發現,一旦你願意開始,靈感會來、信心會長,甚至連運氣,也會偷偷靠近。
你心裡,是不是也有一件一直想做、卻還沒開始的事?也許是開一個 Podcast,開始練瑜伽、投稿一篇文章,或是帶爸媽出門旅行一次。
別再等了,你知道的,沒有人會真正準備好,但你可以選擇現在開始行動。
行動的意義,不在於你能不能成功,而在於你正在靠近那個你更喜歡的自己。
|後記|
這陣子我常在下班後去圖書館晃晃,像是重新回到學生時期那種,沒有壓力、只是單純被書香吸引的狀態,我發現自己,真的變得比較平靜了。諮商的歷程,加上遠離社群的選擇,讓我更能看見自己。
寫字,也變得更自由了。
我想分享的是一種真實感,也是一種純粹的快樂。每次都能從你們的回應中,認識許多同樣很「純粹」的創作者,謝謝你們存在,也謝謝你今天讀到這裡。
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留言或回信告訴我:你最近想開始做的事是什麼?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