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計劃中,很多團隊把「驗收」當成最後一關。
但實際上,驗收不是「結尾」,而是「一開始就要設計進去」的關鍵環節。 準備不足,可能導致專案明明執行到位,卻因驗收不完整而扣分甚至延遲款項。
驗收為什麼這麼重要?
- 款項撥付關鍵:沒有通過驗收,就拿不到尾款。
- 承辦壓力來源:承辦要對上級或審計單位交代,驗收文件是最直接的憑證。
- 後續合作基礎:履約紀錄是否漂亮,會直接影響未來投標競爭力。
驗收常見的踩坑點
- 成果沒有對應 KPI
計劃書寫了 5 個成果,實際驗收卻只能交出 3 個。 - 文件與佐證不足
活動辦得很精彩,但缺少簽到表、照片、影片或媒體露出。 - 格式與規範不符
文件缺少簽章,或是報告架構與規範不同。 - 數據難以驗證
寫了「觸及 10 萬人」,但沒有提供後台數據或第三方佐證。
三種典型案例
1.資訊系統類標案
- 挑戰:系統功能開發完成,但驗收時要提交「完整測試報告」「系統操作手冊」與「資安檢測報告」。
- 常見坑:很多團隊以為 demo 就好,結果缺乏正式文件,驗收延後。
- 建議:從 Day 1 就安排測試紀錄,並同步產出文件,避免最後補件。
2.行銷推廣類標案
- 挑戰:活動現場很熱鬧,但驗收看的是「曝光數據」與「媒體報導」。
- 常見坑:現場拍照不完整、媒體佐證不足,承辦無法對上級交差。
- 建議:建立「佐證清單」,包括簽到表、照片、影片、新聞稿、後台數據截圖,每場活動都確實蒐集。
3.產業分析/顧問類標案
- 挑戰:顧問報告雖有深度,但驗收單位往往要求「具體可用的建議」與「清楚的附錄資料來源」。
- 常見坑:交付的報告過於學術,缺乏政策可落地的建議,或引用資料來源不完整。
- 建議:在報告撰寫時就設定「政策應用框架」,並建立引用資料的索引表。

驗收挑戰與因應建議對照表
從一開始就要準備的驗收細節
1.計劃書階段就設定「可驗收的 KPI」
每個成果要有具體衡量方式(人次、報告數、上線功能、媒體露出量)。
2.建立「佐證蒐集清單」
- 推廣類型:如簽到表、照片、影片、問卷回饋。
- 系統類型:如後台數據截圖、測試紀錄。
- 顧問類型:如附錄資料、引用來源、政策對應。
3.保留「驗收檔案夾」
從 Day 1 開始,所有佐證就分類存入雲端或資料夾。
4.定期和承辦對齊
- 定期安排會議(如月會)或週報文件形式,呈報窗口及重要關係人,即時取得回饋。
- 在期中報告或進度檢討時,確認成果呈現方式是否符合承辦預期,期中及期末審查會議時,收集委員對執行成果的意見,進行修改調整。
小結
驗收不是結尾,而是從計劃書撰寫開始就要佈局的過程。
- 成果要可驗收
- 文件要合規
- 佐證要完整
- 數據要可追溯
成熟的團隊,會在專案開始時就問自己:
「這個成果,驗收時我要拿什麼來證明?」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計劃書的數據與故事 — 如何兼顧理性與感性?」,分享為什麼單靠數據不足以打動評審,而單靠故事又缺乏說服力。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驗收 #KPI #資訊標案 #行銷標案 #顧問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