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在寫計劃書時,最常忽略的一個角色,就是「承辦」。
大家把目光都放在「評審委員怎麼打分」,卻忘了承辦才是第一個接觸計劃書的人,也是專案執行全程的把關者。
我常聽到有人抱怨:「文件都過了,為什麼最後還是卡住?」答案往往不是評審,而是承辦。
承辦的任務與壓力
承辦不是評審,他們的工作其實更接近「風險控管」:
- 確保合規
文件是否符合政府採購法規與內部流程?格式、字數、簽章、附件,一樣都不能錯。 - 降低風險
承辦要思考:如果把案子交給這家公司,會不會出事?有沒有履約風險?會不會被審計單位挑毛病? - 兼顧執行
承辦通常也是專案的主要聯絡人,未來要跟你對接。他會很在意:這家公司好不好溝通?有沒有紀律?能不能少惹麻煩?
換句話說:承辦雖然不打分,但對計劃能否順利推動,影響極大。
真實情境案例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公司,他們的計劃書寫得非常完整,連評審都給了不錯的分數。
結果專案啟動沒多久,承辦卻對我說了一句:「跟這家公司合作好累。」
為什麼?
因為文件雖然漂亮,但執行過程漏洞百出:
- 報告延遲,承辦要三催四請。
- 每次提交的檔案格式不統一,還要承辦自己幫忙重整。
- 有問題不先處理,總是等承辦提醒才補件。
到最後,承辦雖然沒有辦法「否決」這家公司,但在下一次標案時,他很明白地說:「如果有其他選擇,我不會想再合作。」
這個案例很清楚地提醒我們:
過件 ≠ 成功,能不能讓承辦覺得省心,才是能不能長久合作的關鍵。
與承辦溝通的三個關鍵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我整理了一張 對照表,讓大家清楚理解承辦的思維與團隊的應對方式:

小結
在政府計劃裡,評審決定了分數,但承辦決定了過程順不順。
能同時打動評審與承辦的團隊,才算真正成熟。
所以,寫計劃書時請不要只想著「如何過件」,還要多想一句:
「這份文件,交到承辦手上時,他會覺得輕鬆,還是麻煩?」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投標團隊的角色分工」 —— 一份成功的計劃書,背後需要哪些人?誰寫、誰審、誰簡報?
#政府計劃 #承辦思維 #計劃書撰寫 #專案管理 #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