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在投標時,把所有心力放在「如何過件」。
但事實上,過件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是在執行階段。 而在執行中,最常見也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需求變更。
為什麼需求會變更多?
- 政策方向調整
- 承辦或主管意見更新
- 外部環境影響(經濟、趨勢)
- 內部資源不如預期
兩個典型場景 —— 需求變更最常出現在哪裡?
案例一:方向轉換
有些計劃在設計之初,強調的是「短期目標」,例如要快速帶動使用率或市場氛圍。
但隨著外部環境變化,主管機關很快會期待計劃同時具備「長期價值」,例如能展現數位化潛力或永續發展的延續性。
這時團隊常常陷入兩難:
- 原方案已經展開,臨時全面大改不切實際。
- 完全不調整,又顯得和最新期待脫節。
成熟的做法是:保留既有行動,但在定位與成果呈現上做延伸,讓它不只是短期結束,而是更大策略的一部分。
案例二:規範不確定
另一種常見情境,出現在計劃涉及「法規或制度仍在研議」的情況。
這意味著:
- 系統或服務必須維持正常運作,保障使用者不中斷。
- 規範端卻可能隨時有調整,需要即時更新流程與技術設計。
如果計劃書一開始把規格寫得太死,後續就一定會遇到執行困難。
反之,若在設計上預留彈性(例如擴充模組、預算緩衝),並與承辦保持即時溝通,就能把「不確定性」轉化成可控的調整。
七種常見狀況 —— 需求異動的系統化整理
1.政策環境改變
短期導向轉為長期發展。 👉 團隊必須重新定位,甚至改變輔導模式。
2.預算編列調整
原定預算遭刪減。 👉 團隊必須刪減活動,並重算 KPI。
3.協辦單位或合作對象更動
合作方中途退出,或換上新單位。 👉 必須修改計劃內容,補上合作方的角色與背景。
4.法規或制度推進中
條文尚未定案,系統需邊運行邊調整。 👉 團隊要即時追蹤進度,並動態更新規格。
5.外部突發事件
疫情迫使實體活動改為線上;天災導致時程延誤。 👉 團隊需啟動備案。
6.使用者行為與需求改變
實際使用率低於預期。 👉 承辦要求增加推廣或「使用者教育」模組。
7.政府內部換人
承辦或主管異動,導致偏好改變。 👉 團隊需重新說服,甚至調整計劃呈現方式。
面對需求變更的三個因應原則
1.提早設計「彈性空間」
計劃書避免寫死,預留 10–15% 彈性資源(預算或時程)。
2.用文件記錄「變更同意」
任何調整,都要與承辦溝通並留下紀錄,避免後續被追責。
3.重新對齊政策與效益
變更多半來自政策或外部環境,調整方案時,要把「新的政策語言」納入成果呈現。
小結
需求變更,不是例外,而是常態。
成熟的團隊,不是死守原計劃,而是能快速調整,並讓承辦與評審相信這些變更合理且可控。
所以,寫計劃書時就要多想一步:
「如果政策、法規、環境變了,我們的計劃還能靈活應對嗎?」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驗收階段 — 如何避免踩坑?」,分享從一開始就要準備的驗收細節。
#政府計劃 #專案管理 #需求變更 #政策調整 #法規遵循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