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投標就是「找一個會寫的人」就能搞定。
但在我看過的專案裡,真正能順利過件、執行到驗收的團隊,背後都有一個默契分工。 因為計劃書不只是一份文件,它是一個「跨專業協作」的成果。
投標團隊的 5 個核心角色
1.專案負責人(領頭羊)
- 決定是否投標,評估機會與資源投入。
- 與承辦或高層窗口溝通,確保方向正確。
關鍵:負責「決斷」,不是自己下海寫。
2.撰寫者(主筆 & 協作者)
計劃書的主筆往往被想像成一個人,但實際上,主筆必須整合跨部門的輸入,才能呈現完整方案。依專案性質,可能會有不同的職能協作者加入。舉例來說:- 資訊開發:系統架構、技術規劃、數據安全。
- 行銷推廣:市場策略、受眾溝通、宣傳資源。
- 客服維運:使用者體驗、服務流程、售後支援。
主筆的責任,不只是「把字寫出來」,而是把不同專業的內容轉譯成「評審能懂、能信任」的語言。
3.審核者(把關)
- 檢查內容是否符合標規,政策語言是否到位。
- 以「評審眼光」審視:是否有數據支撐、是否表現出可行性與效益。
關鍵:敢於挑剔,能刪能改,避免讓文件陷入「自說自話」。
4.簡報代表(上場三人小組)
評選會議上,簡報不只是「一個人報告」,通常是一個 3 人小組 上場,例如:
- 主講人:統籌簡報,掌握節奏與核心訊息。
- 技術專業:回答系統架構、開發細節、技術落地等問題。
- 行銷/服務專業:補充推廣策略、用戶導入、維運服務。
關鍵在於:
- 主講人 要能展現團隊全貌,讓評審相信「這是可靠的團隊」。
- 專業助攻 能即時接球,避免主講人無法回答細節。
- 整體氛圍 要讓評審看到「分工清楚、專業互補」。
5.支援團隊(幕後功臣)
- 資料蒐集、統計數據、設計圖表與排版。
- 整理附件、履約紀錄、專利證明與佐證文件。
關鍵:小細節決定專業感,這些常是評審第一眼檢核的地方。
真實觀察
我曾經看過一個資訊系統標案:
- 工程師寫技術細節,
- 行銷團隊補上推廣方案,
- 客服主管設計維運流程,
最後由專案經理(主筆)把這些內容轉化成「政策對齊 + 評審友善」的計劃書。
在評選會議上,他們三人小組上場:
- 主講人把大方向講清楚,
- 工程師解釋技術相容性,
- 行銷主管補充市場導入案例。
結果,評審給出的回饋很直接:「這個團隊值得信任,因為他們不只是會寫,還能做。」
小結
一份成功的計劃書,背後至少需要:
- 決斷者(要不要投)
- 主筆 + 協作者(跨部門整合輸入)
- 審核者(專業挑剔眼光)
- 簡報三人小組(能講、能答、能補充)
- 支援者(資料、排版、附件)
投標不是文案比賽,而是跨專業的協作。
在準備下一份標案前,不妨先問自己: 「我們的團隊分工,是否已經完整覆蓋了『寫、審、講、補』?」
下一篇預告:
我會談 「執行過程中的挑戰 — 需求變更多常見?」,分享為什麼很多計劃「過件容易,落地困難」。
#政府計劃 #投標分工 #計劃書撰寫 #專案管理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