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年進入醫院時,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次我剛到一個新的科,很多東西還不熟,整天像在追著跑,體力和腦袋都快耗盡了。經過一整天工作,我已經將近二十小時沒吃飯,好不容易處理完白班的工作,我坐在護理站旁的小房間補病歷。
這時,外頭幾個護理師在閒聊,我原本沒多注意,直到聽見那句話:
「那個XX主治的PGY有夠爛,這種 order 也不會開,當什麼醫生啊。」我整個人愣住。手還停在鍵盤上,不知道該不該繼續打字。
但真正我難過的,不是被批評本身,而是我心裡也相信他們說的是真的。
我工作以來,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很多該熟悉的細節一直記不起來,有時連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
那種感覺就像是,別人不小心說出了你一直努力想遮掩的東西。你再怎麼撐著表現得像個「專業的醫師」,都被一句話戳破了。

真正卡住的,不是懶,而是怕「不夠好」
我們常以為,做不好,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不夠自律、不夠強。
但很多時候,真正讓我們卡住的,是不敢面對「我還不夠好」。我們太怕自己表現不夠完美,太怕別人發現自己的笨拙。
我們怕交出去的報告太爛、怕講出來的想法被笑、怕被一句話否定努力。於是乾脆不交、不說、不開始。
我們用拖延來逃避不完美,用計畫取代行動,只因為內心那個聲音一直說:「你這樣交出去會被看扁。」
而有時我們不是沒開始,而是明明已經開始了,卻因為產出不如預期而懷疑自己。
你明明寫了、畫了、做了,但只因為結果不像你心中那個「完美版本」,就開始討厭自己、看不起自己,甚至覺得「乾脆不要做還比較好」。
那種感覺,比沒開始更令人低落。你不是懶,而是太在意輸出的品質,一邊努力,一邊否定自己努力的樣子。
但其實,不開始,才是真正的問題。做不好,不等於沒價值;而願意承認「我還沒那麼好」,才是走下去的起點。
「我就爛」,也可以是一種出發
那次低潮,讓我後來兩天工作時都悶悶不樂,雖然很多人都說這是必經之路,但心裡還是很沮喪。我覺得自己是所有同儕間最爛的一檔,深深懷疑自己無法做一名醫生。
後來我跟家人聊起這件事。他們沉默了一下,跟我說:「那你就爛啊,有什麼關係?就算真的是最爛的也沒關係,當成自己不是在工作,是在訓練就好。」
當下我只覺得這句話是無力的安慰,但這句話卻像慢慢滲進來的水,漸漸釋放了我累積的壓力。
我發現,那不是自暴自棄,而是一種允許──允許自己不必優秀也可以繼續往前走。
你不需要表現得夠好,才有資格出發。你可以邊走邊跌倒,邊錯邊學。
你可以先交一份自己都覺得糟透的初稿,也沒關係。
你可以在很不確定的情況下,先說出你正在思考的方向,也沒關係。
只要你願意開始,才有可能進步。
你越想做到傑出,越容易陷入自卑中;你越願意「先爛著開始」,越容易慢慢修出一條自己的路。
沒有人因為完美而偉大,但很多人是從「垃圾開始」
《Effortless》這本書裡提到一個關鍵觀念:「產出一份很爛的第一稿,才是高產出的開始。」
你看過的每一篇好文章,每一場精彩的演講,背後都有無數個「看起來像垃圾」的版本。
我們太習慣只看別人的成品,卻忘了:真正厲害的人,不是從一開始就做得完美,而是比別人更願意交出第一個爛版本、第二個亂七八糟的版本、第三個卡住但還是硬交的版本。
做不好、很亂、被唸──這些都不是失敗,而是創作和成為專家的必經之路。
只有在「允許爛」的過程中,你才會慢慢知道怎麼改得更好。
慢即穩,穩即快
你不需要一次就做出驚人的成果,你只需要每天往前一點點。
書中提到一個南極探險故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1911 年,英國隊和挪威隊同時出發競爭成為第一支抵達南極的隊伍。英國隊選擇只要還沒凍僵就要拼命趕路;挪威隊則不管天氣如何,每天都固定走十五海里。
最後,挪威隊提前三十四天抵達南極,並全員平安返航;而英國隊卻在回程途中因體力耗盡而全員凍死。
這故事就像「龜兔賽跑」的寓言說的一樣:真正走得遠的人,不是跑最快的,而是願意穩穩走的人。
有句話是「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
慢慢走,才能走的;而穩定,才是抵達的路徑。
每天一點點爛,也比一直等「有空、有力、有靈感」才開始來得好。
今天,你願不願意讓自己「先爛著」開始?
我現在還是常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是會在寫稿時卡住、錄音時想重來、發文前猶豫半天。但我學習至少在「心態上」先放過自己。
不用等待完美時機,也不用因為自己做不好而慚愧,而是告訴自己:「你今天產出的,就算很爛,也沒關係。」
那不是失敗,那是出發。
所以今天我想留給你一個小小的邀請:
你最近,有沒有一件事,其實可以先爛著開始?
不是放棄,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走出那第一步。
沒人因為完美而偉大,很多偉人,都是從垃圾開始的。
歡迎至Podcast收聽全集!
Spotify, Apple Podcasts, KKBOX 全平台皆可以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