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期讀的是青少年輔導相關科系,也正值青春,那時心中有一些難解的課題,對未來有期待又怕受傷害,周邊沒有人可以討論,跟老師也有敬畏的距離,情緒、情感都無從宣洩,只能藉著寫日記照顧自己。某些片刻突發奇想,長智慧後要把自己碰到的困境、很難過的關卡,一題題拿出來重新提問,會有更多解方,可以提供給正在人生迷路的人參考。
願望還沒成真,已有前輩當領頭羊,《青春熱映中》不是一本教條教育書,也不是電影專論,而是用電影隱喻為青春點燈、為人生搭台,前輩腳踏實地的細心叮嚀。作者以教育現場45年經驗為基礎,用電影作為隱喻,描繪青春不受限年齡,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對生命的認知,一場由自己負責的「生命電影」。
書中有66篇置入電影名作的短文,以「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監製」五大篇章,構築四個視角,勾勒出一部個人版電影的全貌,讓閱讀者有所啟發又好讀。
書的前序呼應黑格爾與朗費羅對青春的讚頌,點出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時間」,也是人生永無結束的故事,最本質的訊息是:青春是自己導演、剪輯、主演、監製的一場生命電影,每一個當下的決定、勇氣、細節,不論是成功與否,都是重要的鏡頭。
我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作者林繼生說:「我就是我,是一種對自我的擁抱,也是一種對外界的回應,宣示者每個人都有權利活出自己的真實樣貌。只要健康、正向,不一樣又怎樣。」
青春不是被操作的劇本,而是親手撰寫與演出的現場,我期待的不是秀出別人口中的成功方程式,而是自己獨特的故事。人生沒有倒退鍵,只能前進活出「棒棒人生」,也就是揮出每一個關鍵時刻的全壘打。青春需要立志、勇於承擔,做,就對了,行動與決心比空談重要。人生只能演一遍,別害怕犯錯,別等待絕對安全,重要的是現在就開始編劇與主演。
我的一天花在什麼樣的「剪輯」上?
現代人大多活在手機掌控的快轉人生,但青春的厚度其實來自日常細節的堆積,每天的選擇都是片段,都值得明智剪輯。青春無小事,成功從做好小事開始。小習慣,大影響,每天的選擇如小片段,決定了整部青春電影的品質。習慣如同剪輯師,能讓人生既有節奏又有深度,因此剪輯對自己有用的,捨棄干擾的噪音和雜訊,才不會影響上映的品質。
書中提醒:「你不需要等到完美才開始,持續開始,才能變得更完美。」
要如何自導自演?
敢當導演與監製嗎?青春除了演出,更要掌握導演與監製的權限,規劃策略、承認錯誤、排除「舒適圈」,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大片。青春並非被外力牽導,也非隨波逐流,而是需要 系統性規劃,才能讓這部人生電影「叫好又叫座」。
如作者看法,成功的公式在於創造勤奮與樂在其中的心流,而找到人生的 GPS也很重要,要主動設下策略、運用反思與調整,但不用貪多求快。
「快轉人生的背後,是一種焦慮與急於求成的心態。然而真正值得的東西從來都不是輕易得來的。」是的,事緩則圓、快思慢想,少即是多,慢可能最快。
開啟青春模式
行動一:撰寫「我的青春劇本」頁面
選擇一個週末時段,找一張紙或電腦文件,分三欄,寫下(A)主角的現實樣貌:現在的樣子:優勢、缺點、夢想;(B)未來想演出的場景;十年後希望達成什麼?形象如何?;(C)每周小任務:從今天起,可以的具體行動,例如參加社團、閱讀一本書、寫日誌、學一個技藝。用這個劇本工具,將「做,就對了」變成每周可視的執行行動。
行動二:電影週回顧與心靈觀影對照
每月挑選一部電影(商業大片或獨立影片皆可),觀影後寫下一篇短文,內容包括:主角與自己曾經或當下的哪些感受相似?故事情節中,想儲存哪一種勇氣、信念或態度?如果是劇本人物,會如何做出不同抉擇?透過這種方式,將書中「電影是小小人生劇本」的隱喻,變成理解與行動的橋樑。
行動三:建立「青春剪輯日常」儀式
每日睡前花 5‑10 分鐘:1.回顧今天:有哪些「小片段」值得珍惜?有哪些習慣是多做就多得?2.思考明天:哪些選擇會讓人生影片更精彩(例如:少滑手機、多閱讀、主動說話)?3.做一件明天想完成的小任務(無論是寫一句話、拍一張照片、認識一個新朋友)。長期下來,會看到每天的累積就會殺青一部精緻的青春電影。
「成功並非來自擁有完美的條件,而是來自於我們如何面對並利用自己的缺點,當我們學會擁抱缺點,並用智慧去轉化它,缺點便不再是人生的負擔,而是推動我們成長的動力。」
若用心去對照與實踐,把《青春熱映中》的精神落實在生活裡,就可以贏得獨一無二的「人生奧斯卡」。













